中国大刀与日本军刀
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当时日报评论中国大刀与日本军刀
最近读到一篇纪念抗日战争中大刀队的文章颇受启发,中国的大刀并不比日本刀逊色! 中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日本刀是在明朝,当时倭寇入侵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猖獗一时,他们手中的刀十分锋利,能轻易的削断明军手中的长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便称这种刀为“倭刀”。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命人大量仿制装备军队,“倭刀”的威力可见一斑。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中的各级军官都持有日本刀,杀伤了大量的抗日军民。巧合的是,两次战争中中国人都用了同一种武器对抗日本刀,那就是--大刀。尤其是在抗战中,29军的大刀队用大刀创下了辉煌的战绩,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33年3月11日长城喜峰口一战,大刀队歼灭日军3000,连日军炮兵大佐服部亦成刀下之鬼。当时日报评论: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
此战之后日军废止了明治以来华而不实的西洋式指挥刀,改而佩日本刀。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日本刀面对中国大刀并不占有优势,大规模白刃战时大刀更显威力。
比较一下这两种刀就会发现:日本刀刀身很窄,但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锻造及淬火的工艺十分精良,因而强度很高;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刀鞘及护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反观中国大刀,通体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身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刀尖呈上斜形类似《武经总要》中所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长柄末端有一圆环。虽然大刀无论在钢质,刀刃,工艺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日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据实战须要而诞生的,钢质和工艺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个农村铁匠都能制造;宽厚的刀身让锋利的日本刀也对他无可奈何;在砍劈时运用自身重量来弥补刀刃的不足,所以在与日本刀的战斗中并不吃亏。
这有点象二战中德国的豹式坦克与苏军的T34-85坦克之争:德国兵工厂里精密制造的坦克与苏联拖拉机厂里生产的坦克在战场上打了个旗鼓相当。
二十九军激战喜峰口
1933年初,长城抗战爆发后,日军很快攻至冀东长城一线。负责长城要塞喜峰口一带防务的是由宋哲元率领的第29军,由于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故而编制严重不足,武器也粗陋不堪。为补充武器,在开赴前线前宋哲元令人打造了一批鬼头大刀,以备肉搏之用。
1933年3月9日,29军急行军至喜峰口,同日军遭遇,37师师长冯治安和38师师长张自忠指挥所部向敌猛攻,但由于日军占有武器优势,我军伤亡较大。冯、张等经过研究,决定发挥我之优势,选
出500精壮勇士组**刀队,趁夜突袭敌营。日军猝不及防,被砍死
无数,全线溃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夺回喜峰口阵地。喜峰口战
役是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在随后的罗文峪战役中,29军大刀队再显神威,给日军以重创。
日本报纸惊呼:“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声誉,尽丧于喜峰口外,
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日支、日俄、日德历次战役战胜攻取
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净尽。”中国人民备受鼓舞,纷纷为29军
捐款捐物,并到前线慰劳。
喜峰口一役之后,大刀队闻名全国。此后松沪抗战十九路军有大刀队。台儿庄一役中,大刀队经常奇袭、夜战鬼子兵,搞得鬼子惊呼“冯玉祥的大刀队来了”。
关于中国大刀对倭刀上面已经分析得很清楚,另外抗战初期,“国军”的装备并不好,例如长城抗战时的二十九军,松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当时士兵的配给据说是:粗**服两套,草鞋两双,每师平均兵员九千六百人,步枪二千支,子弹每人二十发,轻重机枪六十挺,山炮五门,汽车二十辆,坦克无,空中掩护无。士兵每日吃两顿,其中一顿稀饭。由于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往往就给士兵配大刀,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
本红朝的镰刀斧头天下无敌,就是星战里的激光剑都轻松解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