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O|=Sue 发表于 2004-10-30 23:32:22

[转贴]二战德军近战空中支援战术

联接地址http://jczs.news.sina.com.cn/2004-10-29/1534238471.html

斯图卡出击-纳粹空军对地攻击作战:1939-1943

  ⊙ 二战爆发时,德国空军给全世界上了一课,在波兰、法国的全胜和在苏联的大规
模作战,诠释了飞机在进攻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成功的近距空中支援战术建立在许多互相作用的条件因素的基础上,德国空军具备了这些条件,他们的攻击令他们的对手胆寒,而一旦他们忽视了这些条件,他们的飞行员就成批地在战斗中死亡……

  □ 本刊特约撰述 段亚波

  ▲ 大战前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然而就在五年之前,德国空军(Luftwaffe)还仅仅只存在于纸上。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德国空军被解散,而且条约永远禁止德国拥有常备空军,但是,这个限制也仅仅只是存在于纸面上。很快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飞行俱乐部”在德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国空军大批中级军官被编入陆军继续服役;而德国的航空制造工业则纷纷把设备和人员转移到国外,并且通过“合同转包”等方式继续制造飞机。

  所谓“塞翁失马”,正是由于两次大战之间德国空军军官在陆军中的服役经历,使他们充分地意识到了空地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德国空军军官的这一体会并不是来自于参谋学院的研究,而是来自于他们与陆军军官的交流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更具现实性与实践性。1934年,新的德国空军成立,其骨干军官全部来自于陆军,而新入伍的新兵也无一例外,全都要先进入陆军接受地面作战的战术以及条令训练。另外,在日常训练以及定期的演习中,德国空军与陆军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军官交流,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德国空军与陆军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人员和信息交流联络体系。

  当然了,两个军兵种也并不是100%的协调,一些陆军的高级军官顽固地对他们的空降兵同行的能力表示怀疑,而空军的一些人也不怎么相信装甲兵部队。但是总的来说,德国空军和陆军的联系是卓有成效的,无论是在军团梯队的规模还是在战斗小分队的规模上,这种联系都使德军的战斗力得到倍增,在空地协同这一点上,德国人远远地走到了英法等国的前面。

  虽然在演习中建立了“与陆军紧密结合”的初步空地协同理论,但是德国人还需要一次真正的战斗机会来检验并充实这种理论,很快地,这个战斗机会就到来了。

  ▲ 西班牙内战

  德国空军及其“空地协同”新理论的洗礼在西班牙进行,1936年11月,40架德国飞机以及4000多名德国“志愿军”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大舞台上,以“秃鹫军团”的名义站在佛朗哥的民族军一边战斗,在西班牙内战的最高潮阶段,德国的参战人数甚至达到了10000人之多。当时羽翼未丰的德国空军把西班牙当成了一个“试验场”,在实战中发展并完善各种战时战术条令,并且在实战中训练飞行员。后来的历史证明,德国空军在西班牙所获得的这些经验是极其宝贵的,将在波兰和法国发挥其威力。

  当时的德国空军高级军官之一,奥博斯特·沃尔夫兰姆·冯·里希特霍芬(一战中德国空军大名鼎鼎的“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的表弟)在这些“试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仅仅在理论上发展完善了“空地协同”理论,并且将其付诸实践。冯·里希特霍芬于1938年接任“秃鹫军团”指挥官,而在此之前的和平时期,他就已经对“空地协同”这个新的战术领域进行了多年的理论研究了。

  冯·里希特霍芬的荣誉多数来自于波兰和法国的战斗,虽然他在“空地协同”战术的发展上建树颇多,但军史学家们更倾向于将“发展了 Ju 87斯图卡的俯冲轰炸战术”作为其主要军事成就,虽然他在开始时对这种飞机并不感冒。然而无论如何,冯·里希特霍芬最初的战术观点是在德国陆军联络小组的地面信息支援下,使用He 51以及Hs 123战斗机对敌目标进行低空扫射和轰炸。

  为了执行他的战术,冯·里希特霍芬组建了用于空地联络的无线电小分队,这些小分队属于陆军,但是为空军服务。这个编制的组建本身就是战术史一个伟大的发明,新的战术理论,再加上一些新式武器,“近距空中支援作战”的第一课马上就要开始了。

  1937年9月,容克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首次出现在西班牙内战的战场上,三架Ju 87A被派到西班牙,以便在实战中检验其作战能力。很快地,德国飞行员们就开始喜欢起这种新式飞机了,它坚固、稳定、易于操作。飞行员们开始进行轮换驾驶这三架飞机,以便让每个人都获得驾驶它作战的经验,并且为将来德国空军大批装备斯图卡时进行飞行员人材储备。德国对这种飞机非常珍爱,以至于连他们的西班牙民族军同行飞行员都无法接触到它,生怕万一发生民族军飞行员的叛逃事件,这一“神奇武器”会落入敌人手里。

  以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俯冲,斯图卡可以极大的精确性地向目标投下1000磅的炸弹,再加上一对机枪,斯图卡拥有强大的武备。在1938年3月的初战之后,德国飞行员们甚至开始吹嘘他们可以驾驶Ju 87A准确地把炸弹扔到目标头上,精度误差不超过5米!在这个距离,炸弹爆炸的威力已经足以造成目标的损伤。军事历史学家沃尔特·伯尔尼把斯图卡称作“第一种聪明的轰炸机”,因为它的轰炸精度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低空轰炸机。

  虽然开始时冯·里希特霍芬并不重视斯图卡,甚至还一度拒绝使用这种飞机,但斯图卡在战斗中获得初步的战果之后,他很快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开始致力于协调改善斯图卡飞行员在战斗中与陆军的通讯联系。是金子总要发光,斯图卡凭借其卓越的性能得到了冯·里希特霍芬的注意后,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作战机会。而斯图卡的作战效果实际上增强了德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这个事实让冯·里希特霍芬认识到这种飞机恰恰是执行他的“空地协同”战术理论的最恰当的机种,斯图卡和冯·里希特霍芬终于走到了一起。

  到西班牙内战结束时,德国空军与陆军协同作战理论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实战的充分证明,尽管这一协同仅仅还只是停留在陆军的师级规模,但是德军已经从中获益匪浅。

  然而有趣的是,此时海峡对岸的英国军事观察家们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当英国陆军大臣提出近距空中支援战术的作战价值时,他的观点遭到皇家军队主要军官们的强烈反对,反对的理由是这种战术低效且不实用。官方备忘录的观点严重地打击了当时在英国刚刚开始萌芽的“空地协调作战”理论,以至于在1938年,皇家空军中每一支曾经操演过与陆军协同作战,使用机枪扫射地面目标的战斗机部队都遭到了来自于空军部的责难。

  在未来的几年里,英国和法国的士兵和飞行员们将为他们领导的顽固和颟顸付出生命和鲜血的代价。而德国空军则充分消化吸收从西班牙课堂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下一个目标——波兰,在西方的静坐和观望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已经开始丝丝地冒烟了。


JU-87轰炸机在西线战斗中被德军地面部队称为“空中炮兵”



1941年进驻罗马尼亚机场的德军JU-87轰炸机,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看到它的典型“倒海鸥”机翼造型。


  ▲ 波兰试验场

  1939年9月1日,在200多架容克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德国陆军跨过德国/波兰边境线,走上了战争的不归路。

  从西班牙内战之后到入侵波兰之前,冯·里希特霍芬——现在他已经是将军了——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段时间进行了大量试验,以期将新技术装备应用到他的战术理论——可控的近距空中支援中。

  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组建了四支“空军特别小分队”,这四支小分队乘坐着装甲车侵入波兰,跟随冯·莱希瑙将军的第十军一起行动,以便与陆军相配合,随时呼叫空中支援。

  在波兰战役中,除了按照陆军的要求执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务以外,斯图卡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德军的两翼,攻击战线附近的波兰目标,此外,它们还经常被用来轰炸桥梁、堡垒以及其他“难啃”的目标。但是实际上,斯图卡的战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最大的弱点就是在执行任务时经常单机出动而没有强力战斗机的护航,因而极易受到攻击,如果波兰人集中使用他们的空军力量的话,将对斯图卡和德国空军——甚至于整个德军——造成极大的打击,但是波兰人并没有这么做,斯图卡侥幸逃过一劫。

  与普遍的报道相反,波兰空军并没有在战争第一天就被集中炸毁在地面,而是及时地分散到了各个战备疏散机场,然而这样一来,波兰人就无法集中使用这些飞机对斯图卡进行有效的拦截。

  一般来说,德国入侵波兰被认为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闪电战”,与传统的作战方式相比,其作战特点是当遭遇到顽强抵抗的敌人据点时果断放弃,绕道继续进行深入攻击,不惜一切代价争取最大的突破纵深。在这种战术中,德国空军斯图卡的作用是保护德军的侧翼,迟缓甚至冻结波兰军队的战术动作,他们干得很不错,与陆军的协调很好,大大小小的波军部队在疲于应付斯图卡的俯冲轰炸时经常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落入了德军的包围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波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中,大批波兰士兵成了德国空军力量的牺牲品。9月9日,大约17万波军集中起来,在波兹南附近对疾行的德军发起攻击,开始时,形势似乎对波兰人有利,他们成功地切断了德国第10军的补给线。然而不幸的是,当时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空军特别小分队”正跟随着第10军一起进攻,没过多长时间,波兰士兵们就惊恐地发现从天边飞来了大批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 Hs 123双翼攻击机(Hs 123双翼攻击机是二战初期德国空军的主力攻击机),斯图卡机翼上的警笛声和Hs 123的发动机如机枪扫射般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来自空中的巨大噪音惊了波军的运输马队,同时也吓坏了他们的士兵。以前从未受到过大规模空袭的波兰军队崩溃了,士兵们惊恐的双眼露出绝望的神情,自然而然地,他们的反攻势被德军完全地击溃了。

  尽管德军在波兰战役中轻松获胜,然而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空中支援战术”理论却还远远谈不上“完美”,还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发展。在“空军特别小分队”的实战表现上存在颇多争议:许多的陆军军官相信麾下士兵的能力,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部队“随时随地”都需要空中支援,因此对“空军特别小分队”并不感冒。另外在实践中,为了呼叫空中支援,“空军特别小分队”所使用的“乱七八糟的无线电发射频率时时干扰陆军部队之间的正常通讯”,以及繁复的目标确认程序也让相当一部分保守派军官对新理论持保守意见。而且,对于德军来说,波兰战役主要是由一系列“包围-歼灭”作战组成的,大规模的装甲部队集中作战几乎没有发生,而后者才是运用“空中支援战术”理论最恰当的作战模式。所以冯·里希特霍芬将军的理论在波兰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机会。

  在波兰的战斗于9月17日结束,对于德国空军来说,他们从这场战役中学到了很多,需要进行全面地总结。虽然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是他们的损失也不小,在三个星期的战斗中,德国空军的战损率超过了18%,损失了285架飞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只有38架是Ju 87斯图卡。相形之下,在波兰战役的前两周里,波兰空军就损失了全部飞机中的80%,以及全部飞行作战人员中的30%。不可避免地,无可争议的胜利事实在一定程度上蒙住了德国空军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空中支援战术”理论存在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在实战中取得的大量经验又为这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法国完胜

  与波兰战役相比,1940年5月开始的法国战役更能体现出“闪电战”装甲快速攻击作战模式下的“空中支援战术”的特点。利用波兰战役之后的短暂休整期,德国人精炼了作战技能,发展了战术战略,在做好了一切准备之后,他们开始向这个在军力和国力上和他们一样强大——也许更加强大——的邻国发起进攻。

  当德国人占领挪威和丹麦之后,盟国一方就坚信德国将不可避免地入侵比利时、荷兰以及卢森堡。5月10日,意料之中地,德军出动空降部队,开始入侵低地国家。盟军部队预料到了这次入侵,于是迅速调动驻在法国东北部的部队进行抵抗,当然了,作为盟军战略的一部分,他们的侧翼是坚固的马其诺防线,以及茂密的阿登森林,因此无需保护。当盟军部队前进时,他们遭到了德国人的空袭,但是空袭的强度不大,盟军认为这是德国空军软弱的表现,这更增强了他们阻挡住德军攻势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当7个师、1800辆的德军坦克穿过“坦克无法穿行”的阿登森林,形成一个宽达50英里的正面时,盟军彻彻底底地吃了一惊。同时,德国空军开始发起大规模空袭,活跃的Ju 87斯图卡四面出击,大肆轰炸盟军的空军基地、通讯线路、后勤补给中心以及盟军战线后方腹地的其他重要战略目标。另外,斯图卡还保护着德军地面装甲部队通过阿登地区,向缪斯河一线挺进。

  德军的这次突破是决定性的,现在,在法国北部的盟军不仅仅面临着被合围的危险,而且通过法国北部到英吉利海峡的道路已经向德国人打开。强悍的德国装甲部队一路高歌猛进,为他们提供空中支援的是超过300架Ju 87斯图卡以及超过40架Hs 123,这些“死神”在前面开路,先行攻击敌军目标,然后跟上的装甲部队再对敌军进行决定性的打击。同时,德国空军还兼顾对法国腹地的战略目标进行空袭,以最大限度地削弱盟军力量。

  在两天内,德装甲部队就突破到了缪斯河岸边,色当城已遥遥在望。在色当有一个法军的坚固要塞,挡住了德军的去路。色当要塞的法军司令惊讶地发现在缪斯河对岸出现了大批德军,现在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德军的炮兵部队能迟些到达,以便利用要塞火力挡住德国人。他这么想是有根据的,因为传统上德军的重炮是由军马拖拽的,因此在行军速度上远远慢于装甲部队。然而,这位法国守军司令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不知道,德国空军如今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空中炮兵。

  5月13日,当第一批德军开始渡河时,法国守军就发现他们处在了德国空军俯冲轰炸机炮火的沐浴下。每当法军的大炮开火炮击冲锋的德军时,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就会及时发现这些火力点并摧毁之。从这一战起,Ju 87斯图卡摆脱了在战斗中的从属性支援角色,开始担任攻击色当要塞的主战力量的角色。

  德军的进展令世人震惊,同时也无情地粉碎了法国人“隔河相据”的防守理论。到了5月14日,突进的德军装甲部队已经渡过了缪斯河,开始向西北方向进军,现在,在法国北部的盟军部队已经陷入了包围圈中,南面是强力的德军装甲军团,北面是德军空降兵部队,盟军被压缩到一片开阔的平原上。由于德国空军的大显身手以及盟军空军的无能,德军的坦克部队并没有受到来自空中的威胁,因而得以横行无忌。

  虽然德国人的攻势再一次大获成功,然而德军“空地协同”战术的执行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地面装甲部队的神速推进往往出乎空军的预料,并将事先在地图上划定,供轰炸时区分敌我用的“前沿战线”远远地拉在后面,因此只能由前线的士兵临时为空军提供敌我识别信息。另外,由于进展神速,德军的补给线拉得越来越长,空军的飞行员不得不随时待命出击,得不到充分的休息,有的飞行员甚至一天要出动9次之多。再者,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地面与空中通讯联系的顺畅程度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造成协同方面的问题。

  在此后的战斗中,向敌目标的周围发射彩色烟幕的做法变得非常重要。由于盟军部队的迅速溃败以及德军的神速进展,斯图卡飞行员在无法辨认下方的装甲车归属时一般都会要求进行“烟幕鉴别”,而当时处于斯图卡附近的德军装甲部队通常会很快地做出回应。“烟幕鉴别”所使用的烟幕的颜色每隔几天就要更换一次以防盟军识破并反利用这种战术。向空军提供敌人目标信息的其他手段还包括在地面上放置一面大旗并在上面画一个大箭头,指向敌军主要抵抗力量所在的方向,而在德军前进的方向上则放置一面德军军旗,另外在装甲车的车顶也有德军的旗帜以便飞行员能够从空中识别。从法国战役开始,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在军事专家的面前:如何在空袭中有效地分清地面的敌我目标。对于这个问题,德军在法国战役中的解决方法虽然简陋,但是50年后的今天,各国军队在现代战争中所使用的方法也不见得比二战时的德国人高明多少,其在本质上几乎完全相同。

  当然了,德国人也不是完全没有损失。自从5月12日一位颇有人望的斯图卡飞行员被盟军的高射炮火击落之后,德国空军开始认识到他们的主战兵器——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一些弱点,那就是它们极易遭到敌战斗机的拦截。5月12日,一队法国飞行员驾驶寇蒂斯霍克-75战斗机拦截了12架正在返航且无护航的斯图卡,法国人将这12架斯图卡全部击落而自己无一损失。接着,他们又继续攻击另外一队斯图卡,击落了其中的几架,并迫使其余几架斯图卡提前扔下炸弹然后逃之夭夭,而法国战斗机群仍旧是毫发无伤。从这一天的战斗中,德国空军得到了一个教训:如果没有有力的护航的话,斯图卡无法在敌战斗机活跃的空域内生存。然而随着法国战役的结束,德国空军很快把这个不愉快的教训丢到了脑后,因此在1940年夏,大不列颠的上空,他们将因为同样的原因再次受到打击。

  另一方面,对德军地面部队进行空中打击的盟军攻击机也遭到了德军防空炮火的毁灭性打击。由于盟国对于空军的对地攻击作战不甚重视,他们派去轰炸德军的飞机是笨重而蹒跚的老旧轰炸机而不是专用的对地攻击机,因此遭受惨重损失是可以想见的。到5月12日为止,英国皇家空军已经损失了在这一地区全部135架轰炸机中的63架,每天的战斗损失率高达40%甚至60%。5月11日,皇家空军所有出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轰炸机都没有返航;5月14日,72架前去轰炸德军地面部队的斗士和布伦海姆轰炸机中的40架被击落;5月17日,第82中队的12架轰炸机中只有一架生还。现在,至少有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究竟是哪一方荒废了从波兰战役到法国战役之间的这一段宝贵的时间,而又是是哪一方在这段时间里坚持苦练对地攻击战术不辍?

  既然迅速突进的德军已经切断了盟军与英吉利海峡之间的通道,盟军只能尝试对德军的侧翼发动一些小规模的攻击,比如5月17日在马尔和蒙特科麦地区;5月21日在阿拉斯地区;5月22日在凯姆布莱地区等等。然而这些攻击来得太晚了,而且力量也太微弱了,德国空军的强大对地攻击力给反击的盟军以猛烈打击,盟军部队往往还没接触到德军就已经被来自空军的打击所击溃,即便冲出了德国空军的火力范围,他们也会发现面前的德军地面部队实力强大,而己方部队则孤立无援……在这些小规模战斗中,德军地面部队将88毫米高射炮改为反坦克炮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更加注定了这些贸然发动反击的盟军部队的命运。

  到了6月初,英国人已经牢牢地被钉在了敦刻尔克,曾经一度强大的英国远征军的溃败宣告了法国战役的结束,德国人再次获胜。法国战役的胜利,虽然不能完全归功于德国空军,但他们以及他们的对地攻击战术在法国对于德军的胜利所起到的作用震惊了全世界。


珍藏在美国马太航空博物馆的JU 87轰炸机。



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空军为JU 87轰炸机增装了大口径机关炮吊舱,可对地面装甲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

 ▲ 遥远的东线

  基本上,德军在1941年6月22日对付庞大的苏联战争机器的方法,与他们此前对付波
兰、法国以及低地国家时所使用的方法没什么两样。德国空军超过三分之二的作战飞机——2700架——从一开始就投入了战争。单纯从飞机数量上看,这个数字并不比德国在此前的波兰和法国战役中投入的飞机更多,然而从战果上看,至少是在开始阶段,德国人所获得的成功却相当于他们在此前所有战役中所获得战果的总和。

  在对苏联空军基地的空袭中,德国空军击毁了超过1800架苏联飞机。除了300架以外,其他1500架苏联飞机都是在地面上被炸毁的。而勉强起飞迎战的苏联战斗机也纷纷在空战中被击落,德国空军战斗机与苏联战斗机的击坠交换比高得惊人,在进攻苏联的开始几天内,很多德国飞行员将他们的击落记录提高到100架以上,例如在世界第一王牌埃里希·哈特曼的全部352架击落记录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苏联前线获得的。

  至于对地攻击作战方面,德国空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程度甚至超出了德国空军战术专家在战前的预料。斯图卡盘旋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前方,为他们扫清前进的道路,就连那些并不擅长低空作战的德国空军He 111和Ju 88轰炸机也开始尽可能地飞到低空来,使用机枪扫射苏军地面部队。在迅速展开的德军攻势下,成千上万的苏军被包围、分割。

  德国空军的对地攻击战术,根据他们在波兰和法国的实战中所获得的经验进行了改进。在苏联,更多的超高频无线电小组作为德国空军通讯兵部队的一部分随同陆军一起行动,在必要时与攻击机进行联系,为他们指引需要轰炸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飞行员也加入了德国空军的无线电小组,由于具有亲身的驾机经验,这些飞行员在地面可以更好地与他们在空中的同事交流,在无线电小组中工作的飞行员与驾驶斯图卡在天上飞的飞行员会定期轮换。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报道,但是在一些资料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德国空军的这些无线电小组在战斗中通常活跃在最前线,他们的作战位置甚至比德军装甲部队指挥官的先导联络员更要靠近苏联人的战线。渐渐地,德军发现在快速推进中,地面部队指挥官与空中的俯冲轰炸机之间的紧密联络通讯是他们取得胜利的关键。随着战争的进行,渐渐地,在无线电小组中工作的斯图卡飞行员回到了他们的岗位,重新驾驶飞机升空作战。而他们的工作由德国空军通讯兵部队的超高频无线电通讯员来接替,虽然这些人没有驾驶斯图卡作战的经验,但是他们在信息处理和设备操作方面具有专业上的优势。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德国空军的前线无线电小组的数目一直不足,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但是他们一直活跃在东方的各条战线上,每一次重大战役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进入8月份以后,东线战场的局势让德军的指挥官们烦恼不已:新的苏军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无论德军取得多么大的胜利,苏军总能马上得到补充,苏联的人力和物力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在进攻苏联之前,德军情报机构推测苏军的总兵力有大概200个师左右,可是到了8月份,他们的这个估计数字上升到360个师,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不断地上升。

  德国空军也同样遇到了麻烦。苏联的“焦土政策”让他们感到头疼,德国空军的指挥官们发现,他们很少能从一片废墟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可以迅速投入使用的前进基地。斯图卡的飞行员们曾经成功地轰炸了波兰人和法国人的部队和阵地,在西线他们的“活儿”干得很顺手,没有遇到多大麻烦,可是在东线,他们发现苏军的装甲部队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苏联坦克的装甲普遍很厚,斯图卡缺乏足够的火力击穿它们,例如在入侵苏联的第4天,36架斯图卡俯冲轰炸了一队苏联坦克,但是全部攻击完成之后,只有一辆苏联坦克被摧毁……在法国战役中大显身手的破片炸弹在苏联战场上却完全不起作用,显然,德国空军迫切需要新式武器。

  同时,战场上的天气状况对战斗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一种俯冲轰炸机,斯图卡在作战时要求战场上空的云层高度最低也要有2800英尺,然而苏联的云层高度却低于这个数字,这就迫使斯图卡不得不在低空进行俯冲,这样做既危险又不容易完成正常的战术动作。为此,德国空军开始使用新式Fw 190战斗机作为斯图卡的补充,然而Fw 190虽然可以在较低的高度进行俯冲轰炸,但它的轰炸精度却远逊于斯图卡。虽然如此,比起Ju 87斯图卡来,Fw 190在战场上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它的速度更快,而且有足够的空战自卫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苏联空军已经开始从最初的沉重打击中恢复过来,开始露出他们尖利的牙齿。在德军到来之前,苏联人及时拆除了他们绝大部分的航空工业设施,并将这些工厂一砖一瓦地转移到了后方,由于德国空军没有远程轰炸机,因此他们对苏联人的转移行动无能为力。就这样,虽然德军的进展神速,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但是苏联的航空工业仍然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大批战斗机来。另一方面,德国空军的损失却无法得到迅速弥补,在德国空军里没有战斗机飞行员的轮换制度,飞行员要一直不断地在一线部队服役,直至战死或者战争结束为止。在苏联空军的不断反击中,德国空军平均每天损失16架飞机,一度凌厉无比的德军攻势也渐渐地迟缓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近战空中支援战术”逐渐凸显出了其对于战局发展的重要性。德国空军的俯冲轰炸机飞行员平均一天内要执行十几次战斗任务,每次任务持续半个小时左右。而地面后勤人员则竭尽所能,在占领区里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资,但是仍然有很多的战斗机由于后勤保障不利而无法升空作战。从这一段时期开始,德军的“重点突破”战术理论开始出现了问题,因为在东线1000英里长的宽广战线上有太多无法攻陷的苏军堡垒,德军无法有效地绕开它们。

  10月份,希特勒做出了决定,将他所有的赌注都压在一场决战上,目标就是攻占莫斯科。在开始阶段,德军的作战——他们称之为“台风”战役——非常成功,在从10月到11月的6个星期里,经过充分补给的斯图卡机群和坦克部队一路突进,德军似乎又恢复了开战伊始时的势头。

  然而“泥泞将军”延缓了德军的攻势,希特勒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11月绵绵的秋雨将广袤的苏联大地变成了一片泥潭,德军的快速突进变成了在泥沼里缓慢的爬行。同时,来自地中海的威胁迫使希特勒将第2航空队及其1300架飞机调到了意大利以应付那里的局面,而这1300架飞机本来是为“台风”战役提供空中支援的……一方面空中支援被削弱,另一方面这一年苏联的冬天来得比以往都早,也比以往都更寒冷,就这样,德军受到诸多的困扰,最终在距离莫斯科只有19英里的地方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同时,苏联空军也恢复了活力。在莫斯科市郊的战斗中,苏联空军出动了超过5万架次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其中绝大多数执行的是对地攻击任务,这个数字是德国空军出动架次的5倍。德国空军在苏联的10000架飞机中,只有15%处于可飞行状态,其余的飞机不是由于天气太冷无法发动,就是因为停放在露天的前线简易机场而被冻住。而且在前线,能吹热风的吹风机数量很少,只够用于吹暖地勤机械师们的双手,免得让金属工具冻在他们的手上。到了1942年1月份,在苏联全境内,德国空军可以飞行的飞机数目不超过500架;而仅仅在莫斯科一地,苏联空军就有超过1000架飞机可以随时出动。

  随着德军的后退,冬去春来,渐渐地,德国空军恢复了作战能力,可以出动执行战斗任务的战斗机数目上升到2700架。希特勒决定在1942年夏天在南方发起一次反攻,这样,德国空军再一次担负起为前进的德军地面部队提供近战空中支援的任务。他们表现得依旧出色,德军发现他们没费多大力气就占领了苏联的大片领土,而且有点奇怪的是,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他们没有遇到苏军的顽强抵抗,德国空军负责近战支援的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在战场上空经常无事可做,他们常常飞到苏军战线之后去轰炸苏联后方的战略目标。

  苏联人让德军一步步地深入他们布下的口袋陷阱,直到德军深深地陷入斯大林格勒的无底深渊中无法自拔,这时苏军开始收拢口袋上的绳子,将冒进的德军与后续部队分割开来。虽然德国空军竭尽全力向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德军运送补给物资,但终究无力回天,德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失败。当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德军于1943年1月投降时,德国及其各个仆从国的军队业已损失了超过50万人。

  然而从德国空军的角度上说,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对他们却未尝不是一件坏事。现在,德国空军得以从向被困德军运送补给的繁重且毫无意义的任务中解脱出来,重新把精力投入到提升战斗力的工作中来。他们组建了新的部队编制;接收了新型号的战斗机;并且按照能力和经验,重新对飞行员在各个部队之间进行了分配。曾坚决反对向斯大林格勒受困德军进行大规模空运补给的冯·里希特霍芬将军,将南方战线所有的德国空军部队都统一到他的指挥之下,那些在技能水平线以下的飞行员被送回德国重新接受训练,他们的战斗岗位则由那些更有战斗经验的飞行员来接替。

  1943年2月,德军发起了一次新的攻势,使用“闪电战”战术重新占领了一些苏联的重要城市。德国空军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对地攻击改进型的Fw 190翱翔在德军装甲部队的前方,攻击苏军的指挥中心以及补给线。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在德国人手里了。尽管在1943年,德国空军的规模达到了顶峰——拥有6000架作战飞机,但是这6000架飞机中只有三分之一可以用于东线战场,而对手苏联空军却可以将所有的飞机全都集中在前线。更为可怕的是,现在苏联空军不仅拥有飞机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战术上也渐渐占据了上风。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希特勒决定最后放手一搏。两支庞大的军队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城展开了决战,这个小城市的名字是库尔斯克。

  航空历史学家沃尔特·伯依尼将库尔斯克战役称为“巨人之间的角力”,没人对他的这个形容提出异议。双方加在一起总共有200万人、5000架飞机和6000辆坦克投入了这场战役。两国空军都将他们最好的飞行员、最新型的飞机以及最先进的空战理论投入了这个杀戮场,正是这一场战役,奠定了现代近距空中支援战术的基石。

  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国空军第一次使用了新式的Hs 129B-3/Wa对地攻击机。虽然德国空军本来对Hs 129寄予厚望,但是在库尔斯克的惨烈战斗证明,在关键时刻还是得依靠“老伙计”——Ju 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但现在,随着新式型号的出现,在德国空军的斯图卡机群内部有了更细致的分工:新式Ju 87G专门负责攻击敌坦克,而较老式的Ju 87D则负责对付那些对俯冲轰炸机构成极大威胁的敌防空部队。

  尽管德国飞行员苦战到底,库尔斯克战役最后还是以德军的惨败而告终。由于在战役之前得到了情报,苏联红军事先组织了严密的多层次防线、在战场区域大面积布雷,再加上红军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终于,在7月11日发生的这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装甲会战之后,德军的攻势被画上了休止符,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纳粹灭亡。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国空军在战斗中也改变了角色,开始担任防御性任务,在进攻战中大显身手的日子一去不返。

  ▲ 结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空军给全世界上了一课,以其在波兰、法国的全胜和在苏联的大规模作战,诠释了飞机在进攻中的重要作用。德国空军在战斗中所获得的许多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空军战略。

  成功的近距空中支援战术,是建立在许多互相作用的条件因素的基础上的……首先要有适当的作战飞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其次要有富有经验的地面观察员与在空中的飞行员相互协调合作;第三要有地面部队强有力的支持和协同跟进。德国空军具备了这些条件,因此他们的攻击令他们的敌人胆寒。但是一旦他们忽视了这些条件,他们的飞行员就成批地在战斗中死亡。

  现在,我们从以下几点对德国空军的近距空中支援战术做一剖析和总结:一、近距空中支援战术要在拥有空中优势和制空权的前提下实施;二、通讯联络是至关重要的。德国空军革命性地创造了在战斗中使用超高频无线电作为联络手段;三、对于某些飞机来说,天气的好坏关系到它们在战斗中的表现。例如“斯图卡”为代表的一系列俯冲轰炸机;四、对于不同的目标使用不同的武器。例如使用加农炮对付苏联坦克的效果远较普通炸弹为佳;五、最重要一点,要有训练有素的人员,包括飞行员、地勤人员、地面通讯联络员以及对近距空中支援战术有充分理解的各级指挥人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盟军最终使用德国人自己发明的近距空中支援战术击败了他们。愚蠢的多线作战战略耗尽了德国人的精力,把他们拖入了消耗战——而不是他们所擅长的“闪电战”——的深渊。

  斯图卡与法国战场上的心理战

  德国人在法国战场使用了“重点突破战术”,也就是说,德军指挥官们将他们的攻击力量集中起来使用以打击法军的激烈抵抗。在这种时候,斯图卡从高空俯冲而下,直扑向严阵以待的盟军阵地时所发出的尖锐汽笛声令人不寒而栗,盟军的士气通常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一位英国远征军的指挥官在描述一支英军步兵部队遭到斯图卡攻击后的情景时说:

  “小伙子们完全被打懵了,只有几个军官和士兵爬起来准备继续前进,其他大部分人都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军官们不得不把他们一个个从地上踢起来才能让他们进入下一个阵地……从这一次的情况来看,(斯图卡)轰炸所造成的物质损失虽然不大,但所起到的效果确实是惊人的。”

  另外一篇文档资料记录了类似的情况:

  “俯冲轰炸机不停的啸叫声、炸弹落下时摩擦空气的刺耳尖声,以及无尽的爆炸声,伴随着遮天避日的烟尘和伤员的惨呼……这一切都极大地刺激了士兵们的神经,很多中年士兵都产生了厌战情绪,只想着能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平安地回家去。对于步兵来说,躲在战壕和掩体里感受这一切是一种折磨;而对暴露在露天之下的炮兵来说,简直就象是处在地狱中一样。”

  在《德国空军手册》——该手册奠定了“闪电战”的一些最基本准则——的第16条中,曾经论证了“俯冲轰炸对敌军精神上的打击要远远大于物质上的打击”这一论点,在法国战役中,这个理论得到了证实。盟军的抵抗被德军迅速的推进以及来自空中的不停歇的打击所摧毁,在德国空军的强大攻势下,盟军的防卫部队只能不断地后撤,后撤,再后撤。


坦克开罐器——Hs 129对地攻击机


  坦克开罐器——Hs 129对地攻击机

  亨舍尔公司开发的Hs 129专用攻击机因其强大的反坦克效能,被冠以“坦克开罐器”的外号。以Hs 129B-3/Wa为例,装两台发动机,机身上覆盖着装甲,携带一门75毫米加农炮。这种攻击机可以一直冲到距离敌坦克只有500米处然后开火。Hs 129B-3/Wa每次出动只能携带12枚PaK 40(每枚重25磅)穿甲弹,飞行员被告知向每一个目标发射4枚炮弹,如果命中的话,PaK 40穿甲弹强大的威力足以将敌坦克的装甲击穿。装备75毫米炮的Hs 129B-3/Wa 只生产了25架,其余大部分的Hs 129装备的是20毫米、30毫米、37毫米加农炮。总体来说,Hs 129并不是一种成功的攻击机,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相比,Hs 129虽然速度更快,但是机动性能要逊于后者,而且由于发动机不够强劲,影响了它的战斗效能。Hs 129总共只生产了800多架,产量并不算高。在它所参加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斗中,16架Hs 129与Fw 190F一起,在贝尔果多附近攻击了一个庞大的苏联装甲集群,Fw 190F向苏军士兵投掷杀伤性的集束弹药,而Hs 129则在坦克集群上空盘旋,使用30毫米炮扫射苏军装甲目标。攻击持续了一小时,总共有50多辆苏军坦克被彻底摧毁。


斯图卡英雄——鲁德尔上尉


  斯图卡英雄——鲁德尔上尉

  传奇的德国空军上尉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他曾于1941年驾驶斯图卡击沉了苏联红海军战列舰“马拉”号——在库尔斯克战场上驾驶经过改装的Ju-87D-3斯图卡(机翼下方新安装了两门37毫米炮)为他自己赢得了更多的战绩。鲁德尔上尉参与了德国空军实验局关于武器系统技战术发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研制改进型的Ju 87D-3斯图卡,并且亲自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实战中。新的Ju 87D-3斯图卡由鲁德尔上尉驾驶,首先被用于攻击在黑海的苏联红海军登陆艇,他自己一个人在3周内就摧毁了70艘苏联登陆艇。而在广阔的苏德战场上,他驾驶这种改进型号的斯图卡击毁了数以百计的苏联坦克,其中在库尔斯克战役爆发的第一天之内就摧毁了12辆T-34坦克。

  到战争结束时,鲁德尔已经成为了击毁敌坦克最多的斯图卡飞行员。在整场战争中他出动2500余次,总共摧毁了519辆坦克、一艘战列舰、一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70艘登陆艇、4列装甲列车以及9架敌机。所有这些战绩,都是他驾驶斯图卡——在战前被人认为是“一种简单落后的飞机”——所取得的。他曾被敌地面炮火击落过30次(但是从未被敌战斗机击落过),5次负伤,并且失去了一条腿,但后来安上假肢后又上了战场!为了他,苏联人曾悬赏100000卢布——无论死活。

=|HERO|=chenr 发表于 2004-10-31 07:14:17

ding

=|HERO|=Rommel 发表于 2004-10-31 12:25:54

顶~~

=|HERO|=TCTF*** 发表于 2004-10-31 14:20:24

不错,好长,我要慢慢看了

=|HERO|=jh99 发表于 2004-10-31 15:13:54

好贴啊,俯冲轰炸我们现在还在用。

lawpat@hk 发表于 2004-11-1 08:32:25

stuka的低空垂直投?椩

nick 发表于 2004-11-3 01:56:47

那样太容易撞地,呵呵呵呵。。。。。。。

=|HERO|=TCTF*** 发表于 2004-11-3 13:58:21

stuka不错啊

=|HERO|=MADDOG 发表于 2004-11-3 15:47:27

牛哦

=|HERO|=TCTF*** 发表于 2004-11-4 09:36:17

狗狗好久不见了

nick 发表于 2005-7-17 22:22:44

就是速度太慢。。。。。

=|HERO|=14 发表于 2005-7-18 01:04:56

FH里面STUKA俯冲的声音和真实的声音非常像

xs1017 发表于 2005-7-22 13:03:22

:em66:顶!

IceFox89767 发表于 2005-8-4 14:13:02

不错!

我看完了,挺棒,但这对玩BF1942有帮助吗?只能了解历史背景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二战德军近战空中支援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