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9 11: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旋钮成型法(button rifling) 9 j/ G# G! X% ^
$ C* E* N7 y3 K& `
Boots Obermeyer:“哪个人都可以把一个璇钮模具从一根枪管中拉出”。 ! _7 p- w& B! C& A
直到WWII制膛线都是一个很费时的步骤,所以大家都很努力的寻找着一个快捷的方法。它把一根上面刻着很深的膛线的碳化钨成型头从打磨好的钢管拉出,使钢管内部随着刻着的膛线变形。使用这种方法的机器一般都很简单,成型头在一根钢柱的前方,然后应液压机把它从枪管中拉出。这里要注意的是成型头不是靠它的膛线来旋转,而是由机器来控制它的璇度。不过如果用拉的方法就有可能把成型头就有可能把根钢柱分离,所以像Hart制管厂就是用推的方法。不过这样就要使钢柱不能变形而挂伤才制好的膛线。但一般大家都认为使用拉的方法更好,这样至少可以不使成型头东倒西歪。
' z/ d- b% v9 x# h1 ]4 K+ I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想要达到一个很好的结果是很复杂的。直到1940年后,Remington试验了许多种方法。成型头必须是非常坚硬的,而润滑剂也非常重要,毕竟这里我们在谈大于10000磅的力量。一般我们都用压制成型法的润滑剂,不过各个制管厂对他们用的润滑剂都很保密。
, W5 {/ |6 C6 r6 I9 T' ? 这种方法在美国很时兴,像Douglas, Wilson Arms都是用这种方法。而在其他的地方,最有名的要算德国的Anschutz了。在欧洲,捶击法一般更受欢迎。4 m+ n: c. W( @3 o0 I: Y
1 B. D# e" Z! ?, e* g$ S. L3 ^7 l3 x* J; z
捶击法(hammer forged)
: V' t8 @! J) h3 r3 Y
3 B$ h2 }7 j) `4 S" F7 r 这种方法是德国在二战前为MG42 机枪(1200RPM)所发明的。世界第一个使用捶击法的机器是在Erfurt 于1939 年制造。战后,这个机器被运到奥地利,因此让美国的技术人员能看看这个新发明。
- b( l3 d7 N* a8 ` 在这个技术里,要制膛线的枪管一般都比最终的枪管短一些。钢管的内部刚好能容下一个碳化钨的制管头,制管头上面刻着很深的膛线。然后钢管被锤打同时慢慢的被旋转。这种方法叫旋转锻造。钢管就像是牙膏一样从制管头挤出,最终的枪管一般都比开始时长30%。
# Q% B7 `' }6 C- O9 I& r, S1 u 今天这种制管机都是在Steyr的Gesellschaft Fur Fertigungstechnikund Maschinenbau(GFM)生产。这种机器的造价大约是50万美金,每三分钟它就可以制造一根枪管。而且它还可以同时制膛和抛光枪管外部。只有少数的制枪厂才有钱来购买和运转这种机器。; M. ^3 I* @$ y4 } c8 S: [1 o% P4 |
这种方法在射击运动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主要因为用这种方法制造的枪管内部光滑如镜,同时还非常的坚硬。所以这对延长枪管寿命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缺点:枪管内部的大小很不均匀,以及内应力也很难去除。另外像一般的416不锈钢很难用这种方法加工,所以我们一般用钼铬合金或410不锈钢(含铬量比一般不锈钢低)。
9 ~3 j* i( k& a2 }5 @, P+ w$ |- S 大多数欧洲制枪厂都用这种方法,像芬兰的Sako,Tikka, 德国的Heckler & Koch 和奥地利的Steyr , Sauer。现在像美国的Ruger也开始使用这种方法了。 C+ f2 E% P5 H9 V$ V
+ n" V$ Y! p) B( M外部抛光
6 @3 }( G4 R' Y r ; W% Q, D" k4 m, c/ o4 S/ L
这个步骤可以在普通的车床上完成,但是一根枪管的强度对于他的长度来说是很弱的,所以如果在一般的车床上由于高速旋转,一根枪管甚至可以被弄弯。还有,在一般的车床上很难车出像大口径步枪上锥形的枪管。这时我们就需要一台带液压复制器和中心支架的机床。 3 L, J! I& @5 N; V* _
液压复制器用一个很敏感的笔来跟踪一个装在车窗后面的样品的形状,加工刀是装在一个液压控制的刀架上。由跟踪笔来控制刀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快速复制枪管的形状,但抖动的问题就要用中心支架来解决。中心支架是由三个轴承组成,它们是互相连接的,所以当其中的一个移动,其余的也跟着它。这样就可以把枪管锁定在轴线上。当刀架移动时,中心支架也跟着移动,所以就保证了加工部位总是不偏离轴心。
! P) V. o( _6 e% g 当我们去除了很多的金属时,枪管的内应力就开始作用到枪管上了。当我们用拉刀的方法制管时,这往往不是个大问题。但如果我们是用的旋钮成型法的话,那么枪管内径就有可能变大,如果我们做的是锥形的枪管那么更是雪上加霜:枪管内部会成喇叭状。所以我们一般都在抛光这种抢管前解放内应力。 5 G M) V/ Y% K5 N
, X, \5 s. |4 w, M6 E- x/ ~磨合
9 F$ n( a2 ^! }9 _: x6 ^ 1 E2 q! q5 x; K% x
“不需要,射一射的就好了”(P.O. Ackley)铅磨合的主要目的是擦除加工痕迹以及让枪管内部直径尽量的均匀。世界上大多数有名的制管厂都要经过这一工序。我们往往是手工磨合的,但在一些大的制管厂也有机械化的磨合机。如果用手工磨合的话,有经验的人还可以感觉到枪管内部的加工质量。第一步,磨合棍(一根旧的清洁棍)插进枪管约4英尺,然后从旁边倒入融化的铅。这样凝固的铅就和磨合棍的头部形成一个枪管内部的模具。然后,推出这个模具再在上面抹上很细的打磨泥。这时就可以把这个模具在枪管里来回磨个几百次,并时不时地加一点打磨泥或者润滑油。因为比较大的颗粒会陷在铅里面,所以这道工序不会划伤枪管,只会留下一层光滑的表面。
6 m1 y, C! v$ O0 j( x( D0 S. N 这道工序会把枪管内径加大1~3/10,这道工序往往是最后的处理。这样可以让大多数枪管的性能大大提高。
) ^) Y7 F$ d# J ? 一般来说,一根未磨合过的枪管在打过一千发左右后,会跟磨合过的枪管一样准,但在“Ackley's dictum”里他们说磨合反而会增加枪管的寿命。
% P/ u4 H( z! [- e1 m
* a/ T4 X9 q* }4 ^8 i# G) [精确度高的枪管的特点
: c. O9 d$ f/ d- ^- ?
) t0 v6 u# ~ O: y3 b 一些人想要他们的枪管直径精确到万分之一英尺,但事实上,最重要的是膛线直径(深度)要等于或者小于弹头直径。但小万分之一英尺或千分之一英尺好像并不重要---只要比弹头小。* J u! F! B: P3 R/ r' t
一般来说,浅膛线的枪管比深膛线的枪管更好,因为弹头受的影响会更小。浅膛线的枪管会更快的发挥它们的最佳状态,但是不会坚持多久。一般的人都认为枪管内部越光滑,枪管就越准。事实上,当枪管太光滑时(10微英尺粗糙度以下)挂铅就成一个问题了。因为当枪管有适当的粗糙度时,弹头只会接触到比较高的点,而当枪管太光滑时,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就会有更多的金属留在枪管里。不过当枪管太粗糙时,那么枪管内部就会像一张砂纸一样。最理想的粗糙度是在20~10微英尺之间。有很多厂家都说改变膛线形状可以有更好的效果,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最终的证据来证明他们的说法。* @1 f* ?1 e6 }# c/ e
最重要的是膛线深度和枪管的直径在整个枪管的长度上尽量的均匀,绕度也要尽量的均匀以及膛线要跟枪管同轴。有些人认为在枪口有一个百分之英尺的喉缩会增加枪管的精确度。但在射击运动中好像平行枪管比有喉缩的赢得更多。不过像射铅弹的枪里,喉缩肯定会提高它们的精确度。还有一点就是枪管不能有任何压力,这样就可以避免在射击时发热而造成枪管的弯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