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16 08: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重整武装 坚持抗战
1 N$ \* g" v" j0 G哈尔滨保卫战失败了,但血战中部下将士的英勇杀敌的行动和抗日的决心深深激励了李杜,使他放弃了殉国的念头,他要以余生致力于抗日救国事业。他认真总结了保卫战失败的原因,他感到,要抗日必须以民族大义统一全体官兵,并争取民众支援,否则将抗战难成。他致书散失各地的将领,晓以大义,劝其抗日救国。不久,邢占清、丁超率余部转到依兰与李杜会合,吉林救国军王德林等也派人联络,表示志愿听从李杜指挥。从此依兰便成了吉林省继哈尔滨之后第二个抗日救亡的大本营。为了取得政府在武力装备等方面的支援,李杜派赵毅化装进关去联络,为东北抗日军求取后援。
) C f, P1 z6 F' @日伪军攻占哈市之后,分三路进攻延寿、方正、珠河地区。李杜在依兰整顿兵马,统一将士思想,准备再战。他多次召集部队干部会议,会上说:“内无粮饷,外无救兵,将无决心,兵无斗志,孤军抗战,没有不失败的道理。为了争取抗日胜利,必须积极整顿队伍,筹集粮饷,动员后方民众,支援前方作战,齐心合力共赴国难”。(刘化南回忆)接着,他又召集下江十三县的绅商开会,反复阐述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及军民团结抗战救国的意义,号召绅商百姓在国难之时,尽匹夫之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部队筹划粮饷,输送兵源,民兵协力保卫下江。为了表示抗日的决心,李杜带头毁家纾难,将银行存款和个人经营的面粉公司统统捐献出来,以充军备。在他的带动下,当地仕绅、商人们踊跃捐款,地主捐粮,城乡青年纷纷报名入伍抗日。抗日部队迅速壮大。李杜在这国难当头之际,义无反顾,勤于治事。他每日“清晨检点军队,监视操练;午间批阅文件,每遇要事,则终夜深思,不能就寝。午后则与地方领袖、政治当局协议筹济事宜,且对国际情势及外交情形尤其搜求,而不时加以研究”,由于他经日操劳,心力俱瘁,“巳患呕血症”。(《吉林自卫军抗日实记》)就这样,在李杜苦心经营下,依兰及下江十三县又点燃了熊熊的抗日烈火。% ~* D" N" h4 x3 {
1932年4月,马占山从齐齐哈尔出走,抵达黑河发表通电,再揭抗日义旗。日军慌恐万状,抽调第十、十四等师团前去征剿,哈市出现空虚。此时,在吉林,王德林救国军屡战屡胜,连续获得墙逢和松江沟大捷。在辽宁,各路抗日义勇军的活动也出现高涨局面。整个东北抗日烈火愈烧愈旺。李杜决心抓住这一大好时机,主动出击,反攻哈尔滨市,促进武装抗日斗争高潮的到来。4月中旬,李杜在依兰亲自主持召集了自卫军总部会议,会上,李杜详细地分析了整个东北抗日的形势,认为敌人主力已赴黑龙江,哈市空虚,驻各地伪军不堪一击,方正、延寿、珠河、五常、拉林等地区早已为当地的红枪会、大刀会所控制,人民盼望抗日军。而且队伍经过整训,士气旺盛,军备充足,反攻哈市实有把握。李杜的建议受到与会将领的一致拥护。会议决定分三路向哈市推进。左路纵队由第一旅旅长马宪章任总指挥,王德林任副总指挥,率所部由马桥河出发,袭击铁岭河、海林、一面坡等处之敌,然后沿绥哈线向哈尔滨推进;中路纵队总指挥杨耀钧,副总指挥邢占清,率部由依兰出发,经方正、延寿、珠河等地区向哈市推进;右路纵队总指挥冯占海率所部由依兰以西出发,经方正、会发恒、桶子沟等地,直指宾县,后向哈市推进。丁超、李杜坐镇依兰指挥。6 F3 O, A7 ], t- q
三路纵队于4月下旬誓师出征,不出数日,左、中、右各路相继报捷。中路杨耀钧纵队历经激战,攻克珠河。右路冯占海部一路直进,占领宾县。只有左路纵队因内部矛盾重重进展迟缓,但也开赴铁岭河一带。就在自卫军三路大军节节胜利,哈市指日可克的时刻,后方自卫军总部所在地依兰突然遭到日伪军的偷袭。原来由于三路大军出征,后方依兰空虚,日军乘虚而入,密派第十师团的村井旅团和中村支队在伪江防舰队掩护下,乘船自松花江顺流而下,出奇不意于5月17日突袭依兰。李杜闻讯,指挥留守部队死命抵抗,无奈事出突然,兵力薄弱,前方将士又回师不及,依兰随即失守。李杜只好率余部经勃力转移到梨树镇。, [7 k1 W e1 ^7 E
依兰失守,李杜苦心经营的被服粮草,武器弹药以及修械所全部落在敌人手中。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左路纵队的第二旅旅长刘万魁搞内哄兵变,杀害了李杜的爱将马宪章,致使部队元气丧失。6、7月间,前方各部相继失败或溃散,冯占海率部南下,杨耀钧、邢占清也率残部撤回勃力、八面通。这时,李杜所率部队已到了“兵不满千”的地步。在严重挫折面前,有些将领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以致脱离部队,当了逃兵。还有些将领如丁超等人则暗中盘算,阴谋投敌。李杜处于极度困境之中。 1 ~" Y& d5 E1 ^1 ?
熙洽等一些汉奸对李杜劝降之心不死,以为有机可乘,曾四次派人说降李杜。日军首脑深知劝降李杜这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对其统治东北的重要性,也加以威胁利诱,企图迫使李杜就范。李杜则针锋相对,当众揭露敌人的阴谋,痛斥游说者。为了表明自己抗日的决心,李杜在致北平救国会的电文中郑重宣誓说:“只有杀敌李杜,以光我中华民族;决无降敌李杜,以污我中华战史”。(1932年《救国旬刊》)与此同时,李杜冷静地分析了严酷的现实,他认识到要抗日到底,首要是把部队的士气再次鼓动起来,他对将士们说:“梨树镇乃吉林省大矿区,易筹军饷,又南依中东路,地处深山区,交通方便,易于防守”。他号召将士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重新组织和发展抗日力量,建立梨树地区武装抗日斗争的根据地。他还在给张学良的电文中表示,决心“与护路军同力合作,组织联合司令部,整饬部属,再图规复……,为国牺牲,士皆用命,成败利钝,亦所不计。”(南京第二档案馆藏档案)在1932年“九·一八”一周年纪念日,李杜又发表纪念宣言:“郑重宣誓于国人曰:宁杀敌而死,不苟且全生,民族之生存与光荣,必自奋斗与牺牲中求之”。(《吉林自卫军抗日实记》)经过一番整顿,李杜自卫军和王德林所部救国军合作,联合各分散的抗日武装组成抗日义勇军,很快地控制了1 Z( M h1 B9 _- g
梨树镇、八面通、勃力、林口、绥芬河、穆棱、密山、宁安、敦化等大片地区,发展到七个旅,抗日义勇军武装达四、五万人。: G B- e- |* c) d7 {
1932年秋天,日军集中兵力解决了马占山、苏炳文等部以后,便准备对李杜、王德林部实行围剿。他们为安全和秘密输送兵力,先后以供应粮饷为诱饵,收买了哈绥沿线的红枪会、大刀会等组织,然后偷偷将大批军队运往宁安、绥芬河、东宁等地。11月下旬,敌人的三个师团的兵力对下江地区进行围剿:一路从绥芬河出发,沿中苏边境北进,向密山、虎林一带压来;一路由延吉向东宁北进,对义勇军实行夹击。李杜的自卫军和王德林的救国军各部在宁安、磨刀石、下城子等地分头阻击,节节抵御。终因力量薄弱,后继无援而纷纷溃退,敌人占领了哈绥沿线的重要防地,战局急剧恶化,自卫军的大本营梨树镇也岌岌可危。李杜无奈率部向北转移,准备赴宝清与丁超会合,可是,此时的丁超已接受了伪锦州省长的条件,投降了敌人。此时,派去进关联络的赵毅毫无消息。李杜只好改变计划转向密山,决计撤入苏联境内,养精蓄锐,以图再起。1933年1月9日,李杜、邢占清、杨耀钧等人先后率残部二千余人由虎林渡江进入苏境。
: O a- Q& n% f& X5 }李杜出国前,嘱托留在国内坚持抗日的部下陈宗岱团长和保卫团第九大队长高玉山等人,要他们暂避敌之锋芒,保存部队实力,依靠民众,待机杀敌。并将重武器留给他们。李杜表示:“我回到关里,一定要求(蒋介石政府)派兵或发枪械来接济你们,那时我李杜一定讨前锋打回来,与你们相见。”2 u$ P8 V/ y: ~6 o
(摘自:《东北的黑暗与光明》)( y2 r$ I9 E& B
* r9 o+ v9 ]& }% ^' m3 T( e1 ]* b# X 五 欲赴杀场 壮志难酬2 D4 k& m- f0 M: }
1933年6月4日,李杜从苏联赴欧洲转道回国。一入上海,他便作诗抒怀:“遍地荆棘树,弥天烽火烟。岂甘沪上居,枕戈卧薪眠。心存国家情,梦绕白山巅。何日驱丑虏,太平+ L' {$ d/ C$ ?9 p* B/ h0 h
不慕仙。”表现了他的矢志救国的坚定信念。这年8月,李杜认真总结了在东北抗日的经验教训,就如何组织和领导东北抗日义勇军问题,写出意见书,呈交国民党政府。在这份意见书中,李杜敦促政府“必有准备收复东北之计划,在此时期正宜利用各省义军,使之扰乱倭寇不得安宁,……”同时,他忧心忡忡地念及留在东北抗日的义勇军战士,“各地义军皆爱国健儿,不甘从贼,虽处穷蹙,仍以死相拼,其志可嘉,其情可悯,若能予以援助,俾知中央未尝放弃东北,其奋斗之精神宜益报励矣!”为了把东北的抗日斗争进行到底,他请求政府组织“官办”的东北民众救国委员会,筹措经费,购买枪械,支援东北的抗日斗争,同时由救国委员会派遣联络员,化装赴东北各地调查,组织各地义军协调作战,搔扰敌人,迎接政府出兵。李杜满怀忧国忧民之心呈交的意见书,没想到在国民党上层人物的眼里不屑一顾,他们不仅自己不抗日,也不允许他人抗日,李杜的意见书则成了一张白纸。( y0 ~3 e1 t0 N* O! Y! O2 P
然而,李杜并未失去抗日决心,他不顾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反对,又亲自去庐山面见蒋介石,请求拨款援助留在东北坚持抗战的义勇军队伍,并请有计划地扩大东北抗日游击队,安抚和慰劳撤进关内的义勇军战士及其家属。可是,蒋介石根本不存抗日之念,李杜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此,他开始对国民党政府的行径产生了不满。他在《牯岭小住》(东北归来,国策未决,待命庐山)诗中写道:“转战归来只此身,茫茫沧海劫余尘。欲识庐山真面目,几度徘徊看白云”。表现了他对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失望心情。但他不减抗日的决心,在另一首《忧时》诗中写道:“众志成城驱强虏,勿将华夏复夷狄”。他决意凭自己一腔热血,发动群众,联络旧部,继续进行抗日复土的神圣事业。他多次派出代表秘密潜入东北,联络和指挥在吉林、下江一带坚持抗战的义勇军各部,勉励和赞扬他们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Y1 f) I1 Y0 O6 ?9 L
在此同时,李杜在上海投入到进步人士所组织的抗日运动中去。他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倡议成立了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李杜就任该会的武装部长。他利用这个身份,终日走访各机关、团体、学校,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抗日义勇军在东北的英勇事迹,并组织各界人士捐款,支援东北的抗日斗争。后来,民族自卫武装委员会也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干涉和破坏。 6 V* Q0 m2 y k
国民党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立场,热衷于打内战,争地盘,把重兵指向苏区抗日的军民。李杜看清了蒋介石反动派背叛民族利益,丧权卖国的真面目,他的靠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的希望已成泡影。他决心另寻出路抗日救国。他找张学良,要求出兵东北抗日,可张学良迫于蒋介石的压力,不敢违抗命令,有心抗战,却无能为力,他终于认识到,只有本人才是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他通过上海的地下党组织,结识了冯雪峰同志,他的抗日救国之心得到本人的支持,他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本人组织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他对在虎林坚持抗战的高玉山义勇军的进关代表说:“现在抗日不能依靠蒋介石,收复东北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你们青年一代的身上,希望你们善自为之,不要去南京了……,冯玉祥那里也不要去了,他的抗日联军计划已被蒋日合谋的进攻而垮台……”(张景昭回忆)李杜丢弃对国民党政府的幻想,决心亲自潜回东北,组织旧部,训练民众,再揭抗日义旗。他的决心得到本人组织的支持,也得到了张学良的支持。5 `' `3 `, s/ ]4 j( A/ m
由于李杜目标大,潜回东北困难重重,他决定以出洋考察为名,转道苏联,再潜回东北。张学良背着“不抵抗”将军、丢掉东北的黑锅,他明里不敢违抗蒋介石政策,暗里支持李杜回东北抗日。并派手下的亲信应德田、赵毅等协助李杜作潜回东北的工作。赵毅在哈尔滨保卫战失利后,进关求援不成,在张学良部下任高级参议。李杜终日忙于潜回东北抗日的各方面准备,几次走访苏联驻上海领事馆,以图争取苏方的支持;会见美国军政人员探讨抗日方策;他积极联络旧部和同僚,商议抗日计划;同时秘密派人接近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向本人征求抗日的大计。得到中国本人的热情支持和具体的帮助。但是,国民党政府却对李杜回东北抗日的行动,进行百般刁难和阻挠。不予办理出国签证,从1934年秋到1936年3月,整整用了一年半时间,经多方努力,李杜出国的申请才得到批准。他的申请虽然获准,由于国民党方面将李杜回东北抗日的意图泄露给日本当局,日本政府得知李杜的计划后,向苏联提出抗议,迫使苏联拒绝李杜入境。李杜一行来到巴黎羁留半年之久,仍未取得入苏护照,只好于1936年末,从法国返回上海。这时,东北抗日联军已经建立,由于李杜抗日的经历和声望,经周恩来同志同意,决定向国民党当局举荐他为抗日联军总司令。并在关内设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李杜欣然受命,开始筹建东北抗联总指挥部事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