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3-16 08: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加入本人 革命到底
/ r4 d2 r4 x7 O1 ?李杜将军的爱国热心和行动一直受到本人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他对本人的主张和行为深深赞同和崇敬,他认识到中国本人是唯一能挽救祖国危亡的栋梁,他自觉自愿地在本人的领导下工作,他得知本人人在东北战场上领导抗日军民进行卓绝的斗争,他们无私无畏、流血牺牲,是中华民族的精英。特别是杨靖宇等本人人壮烈牺牲的事迹更加教育了他,他决心像本人人那样生活战斗。他发誓:“凡有生之日,皆报国之年,一息尚存,决不稍萌退念。”
# |" |% V6 t9 {* F1938年,上海沦陷,李杜迁居国民政府陪都重庆。在这里,他以抗联总司令的名义设立了抗联总指挥部,以本人员于炳然为政治部主任,开展抗日宣传和发动民众工作。为了沟通同东北抗联的联络,他派人在香港、天津、重庆等地架设电台,随时把抗联杀敌的消息介绍给关内民众。他还时常为进步报刊撰写稿件,呼吁全国各界“不分信仰,不分党派,不记私仇,在抗日最大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号召全国同胞“应该以最大热诚和力量去援助在敌人铁蹄下苦斗的东北义勇军……”在重庆,李杜不顾国民党特务的监视盯梢,经常同《新华日报》的负责同志往来,还多次同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会晤,虚心聆听他们的教诲。当时,他居住在重庆市南岸区,远离市中心,偏僻幽静,他的家成为本人负责人同一些民主进步人士秘密会晤的重要场所,本人人尊他为“南山五老”之一。
1 c, [0 k" J. s5 T0 K5 w8 R( \李杜的抗日革命行动,为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所不容。1942年6月,国民党政府下令查封了设在重庆的抗日联军总指挥部,取缔了李杜的工作,并由戴笠亲自派特务监视其行动。李, B5 u! ` @1 k9 \
杜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密控制下失去了自由,他愤慨之余越发怀念东北的父老兄弟,极度忧国忧民,渴望有朝一日重征沙场,“浩劫偏依蜀,雄心在渡辽”,“匹马北征急,何惧道路遥”等诗句充分表现了他此时的心境。& Q1 ~# R% X0 j5 S# }, i
在长期同本人人的接触中,李杜以实际行动接受了党组织的长期考验,1945年上半年,经冯雪峰和董健吾的介绍,李杜秘密地加入了中国本人,为特别党员。
8 {# R( y; O, a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蒋介石,为了抢占东北的胜利果实,准备派一些义勇军将领和东北籍人士回东北,但对他们不放心,责令他们“必须公开发表反苏反共声明。否则一律不给官做,不准还乡”。阔别家乡13年之久的李杜,虽然对故乡日夜期盼归返,然而他坚决忠于本人的革命事业,拒绝发表反共声明,毅然放弃做官、返乡的机会,并表示:
7 t) f( B+ ?/ K D! M3 P) c“竹梅育精神,松柏知劲节。我怀全夙心,岂为一官折!”因此,他一直被羁留在重庆。一位抗日功绩显赫的将军,不但未得到任何“封赏”,国民党还强迫他退出军界,断绝了他的生活来源。他甘愿清贫,也不趋炎附势,作追逐功名的俗子。他常以松、竹、梅的品格自勉,借物咏志,写下了“寒来暑往繁华事,独有竹梅晚节香,”“富贵似浮云,功名若敝履”“宁做乱离阶下囚,不为功名客中人”等许多高风亮节的诗篇。
+ S0 [7 c5 E* ~- w( z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东北抗日领袖李兆麟将军,同时大肆诬蔑“东北抗日联军并无一兵一卒,所有战绩纯属伪造”。李杜不顾身居虎狼之穴,愤笔投书《新华日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缅怀李兆麟烈士英勇奋斗的光辉业绩。他在文中写道:“李兆麟氏是一位坚决抗战者,在东北坚持抗战达十四年之久”,盛赞李兆鳞“为人和蔼,与士兵同甘共苦,忠心国家,实为一民族英雄与不可多得的建国人材”,“他的被害是中华民族与东北人民的一大损失”。接着,他又撰文歌颂东北抗日联军英勇斗争的功绩,解放区的《东北日报》转发了这篇文章,并加编者按称:“李杜将军撰文阐述东北抗日联军沿革,证实国民党反动派的宣传是毫无根据的。”在此期间,李杜还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写下了许多诗词,揭露其挑起内战,造成了“遍地干戈同室操”“堂前燕垒尽复巢”“战垒尸骸皆手足,沙场白骨概同胞”。“人去千家火,马来万井干,黄童只鸣咽,白叟忍调残”人民遭劫的凄惨情景,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他在困境中争取爱国进步人士的支持,尽力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业,参加了重庆红万字会,开办学校、医院,收容孤老和儿童,从事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有一位老人戴士英回忆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李杜将军,他为人善良厚道,对穷人特别关心,从不向邻里摆架子。有一次娃他爹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我又患了病,上有老,下有小,眼看就要揭不开锅。李杜知道了,连忙打发他的夫人赵元贞送来米面,才使我全家活了下来。附近的邻里无论谁家有了难事,李杜总要凑上前去,热心帮这帮那,这一带穷乡亲大多受过他的接济,所以他去世那年,乡亲们把眼睛都哭红了,舍不得让他离去,他可真是一位好人啊!
' p. f$ ] s& N7 |1946年4月,解放区的吉林省人民召开首届临时参议会,与会代表一致推选当时缺席的李杜为参议会议长。1947年7月,李杜参加了李济深、蔡廷锴,何香凝等民主人士组织的反战活动。他在国统区坚持斗争,不畏风险,积极投身到反独裁统治的民主进步事业之中。
: I9 ^/ W. l( p( y& L8 R1949年11月,重庆解放,李杜高兴得老泪横流,加入了欢迎解放军入川的人流,随即,他给周恩来拍去电报,欢呼中国人民的新生,欢呼中国从此有了希望。
8 d5 \5 j! j. w全国解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李杜,许多领导同志都亲自登门去拜访和探望他,邀请他到北京居住。但是李杜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坐享清福,他力所能及地尽力为党和人民工作,还鼓励自己的夫人赵元贞女士参加社会活动,支持自己的亲属参加抗美援朝斗争,教导在东北西丰县的儿子李凡“安分守己”地为人民工作,不要提父亲的名字向政府要待遇,“生活要自己创业,一切靠自己”,要一辈子“做好事,别做坏事”。 - L. C3 g8 o6 _5 r( C6 p9 F {) L
李杜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党和人民高度评价了他的功绩。先后推选他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常委委员。1955年2月,李杜出席了重庆市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 n1 A' j# h3 q3 \9 h3 |% }7 f1956年8月23日,这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事业奋斗终生的老将军,突患心脏衰竭,经抢救无效,在重庆市南岸区人民医院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Z t2 I/ E! e. ] x
李杜去世后,《重庆日报》的头版报道了李杜将军逝世的讣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送了花圈,表达了党和人民政府对这位老将军的怀念。重庆市还组成了以党政领导同志、政协负责人为首的治丧委员会,为李杜将军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李杜将军虽然静静地离去了,但他不朽的名字和他卓著的抗日救国业绩将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将永载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本文参考资料:
* L$ \: w, N9 C- K(1)李凡及其母亲王者培的回忆;
( b S& b/ b+ _) {(2)宋黎主编《张学良和他的将军们》;& c% V' i0 { \% W
(3)王希亮著《凡有生之日 皆报国之年》—记吉林自卫军总司令李杜;
- S# C+ o0 E* Q8 L1 |(4)张永滨、李毅著《张学良传》;
# V* j T: w5 V! j& `) W& I(5)董静芸著《他隐没在历史大幕背后》。! K6 A/ `: r' R( V1 a# O( ~
附:李凡简介7 X5 B& \( w1 \4 a
李凡,李杜将军之次子,原名李复生,又名李铁,曾在铁岭市西丰县剧团任演员兼剧务,工作四十余年,退休后全家定居西丰镇,现年七十岁。9 {, ^+ p0 \0 k1 ~8 B9 W4 G9 y
李凡1925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生于辽宁省义县,幼年随父母移居吉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杜就任依兰镇守使,率部抗日。伪吉林省长、大汉奸熙洽亲到李凡家中,威胁其母劝李杜投降。其母王者培不允,为躲避追捕,弃家逃到依兰,投奔李杜。在哈尔滨保卫战之时,李杜嘱夫人王者培携家眷化装南返入关,避难在天津李凡的叔父家中。在天津,又遭到汉奸特务的追捕,李凡一家四处躲避,得知李杜转道苏联回到了上海与宋庆龄等重整抗日武装时,李凡母子又转奔上海。1936年,李杜受中共委托送毛泽东之子毛岸英、毛岸青去苏联,李凡同母亲、哥哥等又在国内颠沛流离,多次遭到日伪特务的追捕,几经险境。堂兄李奇被杀害,李凡和胞兄李乐曾被捕入狱,经张作霖的五夫人帮助以重金营救出狱后,又逃避到香港。在香港吃紧时,再度回到天津,上学读书。2 ?- I" J; i! T6 Z8 e" a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因李杜拒绝发表反苏反共声明,滞留重庆,李凡与父亲仍难团聚,在天津参加了业余剧团“蓓蕾剧社”,谋求生路。解放后,于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一队宣传队。1952年,因病住院,出院后,该部队已赴朝抗美作战。李凡找不到部队,只好另寻生路。先后进入天津青年剧团和其他剧团工作,后随团辗转上海、北京、唐山、锦州、沈阳等地。1952年底,他进入铁岭县剧团。1953年夏天,参加北方越剧团,流动演出来到西丰县,正遇文化部通知,流动剧团就地安置为地方剧团,李凡所在的越剧团从此留在西丰,命名为西丰前进剧团,1960年改为西丰县剧团。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其父历史问题,李凡受迫害,被遣送下乡,后经周恩来总理证实其父李杜系爱国将领中共党员,李凡于1980年得到平反,回剧团工作,直至退休,定居西丰。 / ?( U9 X8 Y! n* ?( A6 G
李凡先生前半生连受坎坷,特别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十四年中,他饱受苦难,是日寇侵华罪证的见证人。父亲李杜将军致力于抗日救国大业,他长期奔波受苦,无怨无悔,出自爱国的忠心,他对父亲的救国行动由衷地支持和敬重。他认真遵守父母的遗训,不提父亲的功绩,不向组织上要照顾,安分守己地做人,勤勤恳恳地工作,一生清贫度日,忠守晚节。人们从李凡先生的身上更加增添了对李杜将军的崇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