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朗人并不总是反美
1 D+ r0 f C! Q7 ] , E! E! C2 m/ H9 s4 e7 g
9 F3 |% d! g% _7 a& P
+ R- [8 i ~9 d7 u' p I
两百年前,中国近代改良思想先驱魏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力主“睁眼看世界”。两百年后,站在中国的视角表达中国立场的前提,依然是要对这个世界有着客观和理性的认知。' z0 g% }; g+ f
“我们误读了世界,却还说它欺骗了我们。”泰戈尔当年的提醒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当“世界误读中国”为国人义愤填膺时,人们却可能忽略了自己也在某种程度上误读着这个世界。2 c# g9 D3 B# B# \ x
误读一:伊朗人恨死美国
; M1 O. q s' s! T! T 【常见误读】为渲染和夸大其词,不惜将“反美”意愿牵强地加在伊朗民众身上,国内部分媒体一贯喜欢这样“先入为主”
! Y+ Q C, ^6 O" @% @! W% ^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张淑惠发自德黑兰 “伊朗那边是不是很危险?”“他们是不是特别恨美国人?”每次国内的朋友问起这些问题,我都要耐心地解释半天。
% C$ y; U0 i1 z/ V; g' p' q& h' w 西方媒体对伊朗的报道往往喜欢带着有色眼镜,大多数国内媒体又很容易“跟着西方走”。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媒体上的伊朗总是充斥着暴力性质的“反美”、焚烧美国国旗的游行示威等等。其实这种报道往往脱离伊朗普通民众的生活,并不能客观地反映伊朗社会的真实面貌。
, G9 T7 G+ f: y% i' N9 Y3 A 年轻人热衷考托福( m: Z: \ d% X! ^: c1 s; P
德黑兰市中心有一堵著名的“打倒美国墙”,大街上到处可见反美口号,而前美国大使馆的外墙更是画满了“反美图画”。自从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及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以来,伊朗和美国便断绝了外交关系,并打了二十多年“口水战”,伊朗AMI似乎成了反美的标志。/ j" b, m8 e6 X! [
当我把在现场拍的一些高喊“打倒美国”的照片给一个伊朗朋友看的时候,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吃惊地说:“你怎么去那种场合呢?那太不真实了!”她表示,这些游行示威都是“AMI组织的”,很多伊朗人都不喜欢这种游行,因为“没有什么意义并且堵塞交通”。6 S& r9 \' b& P) i
这样的看法其实代表了大部分伊朗民众的观点。在德黑兰贝赫什提大学校园,一个学计算机的伊朗男孩告诉我,他非常希望能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并希望能够交一些美国朋友,“因为美国人民和AMI是不一样的”。2 b9 x3 S1 K/ ~; T* p0 A
在德黑兰的大街上,经常可见托福、GRE等英文培训班的大幅广告牌。考托福已经成为伊朗年轻人时髦玩意儿,就在两周前,我的一个伊朗朋友就通过网上报名参加了托福考试,他的目的和大多数伊朗年轻人一样,就是希望去美国留学。
( e1 L7 n( @2 V% x+ n2 Q _ 克林顿传记很畅销
7 G. l( W1 G* O- Q5 t5 h* E 前些天我坐火车在伊朗中部旅行,一个伊朗年轻人跑过来沮丧地说:“我在网上和外国人聊天,每当介绍自己是伊朗人的时候,他们总是说‘你们是恐怖分子’!特别是美国人。要知道我们不是恐怖分子,我很渴望了解真正的美国社会,也希望他们能够了解真正的伊朗人。”
0 W, z* ]5 B8 g1 j 这种失落的情绪在伊朗人中间是很普遍的,因为除了伊朗AMI对美国言辞激烈以外,普通伊朗人大都热切地希望了解世界。很多家庭偷偷安装卫星电视接收装置(这在伊朗是非法的),以便能看到外国电视台,德黑兰大街的报刊亭能够买到《时代》和《新闻周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我的生活》、希拉里的自传《活着的历史》以及《哈里·波特》等书籍都很畅销。
& a0 w" T0 _/ N: i( H 其实,无论伊斯兰革命之前还是之后,都有大量伊朗人前往美国留学和工作。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伊朗研究小组估计,目前在美的伊朗人大概有100万,其中不乏包括网上拍卖公司易趣创始人皮埃尔·奥米戴尔等名流,而美国网球巨星阿加西和CNN的国际报道首席记者阿曼普尔等名人也都是伊朗裔。
2 @* s& ] i! U ) }4 i# M6 h5 v. N0 h; o% r
+ ?7 S p% S. b$ I# P误读二:韩国人爱国不买日货
1 X5 }5 {) d0 n) _ 【常见误读】国内不少媒体在报道韩国时往往喜欢选择自己中意的角度,把韩国人描绘成了民族情结深厚的“政治动物”,而其国民不买日货、为抗议日本不惜断指都成为误读的“论据”
% Z. Q( y ^* `2 o( |: |8 i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元涛发自首尔 刚到韩国时,我问过一位教授朋友:韩国为什么很少见到日本车?教授一愣:这也是问题吗?我跟着一愣:这怎么不是问题?后来我承认,这确实是个假问题,就好像有一段时间我经常会问韩国朋友“为什么不吃豆角”,他们同样无法回答一样。* C/ |: W% ^- I+ v. j5 T6 {' Q
买国货与爱国无关
5 y' v, h$ j& M 也就是说,在韩国人不买日本车这件事上,我们的理解与实际情形是有差异的。对韩国人而言,韩国车质量不差,服务很好,价格不贵,买它是很平常的事情,与爱国不爱国无关。相反,如果韩国车毛病多多,价格昂贵,不管是谁再喊爱国的口号,大家也不会买。我的那位教授朋友说,他注意过中国的媒体喜欢宣传韩国人怎么爱国怎么只买韩国产品之类的,他觉得,那是中国人在按自己的观念来解读韩国人,韩国人一般不那么泛政治化。如果按这个逻辑,韩国人开韩国车是爱国,那么韩国总统坐美国生产的专用飞机是什么呢?+ @7 E3 V' F- F4 Y" J
前些日子,我坐公交车去江源道看朋友,正巧遇上农民闹事,在路上堵了整整一天。后来看电视新闻,报道说是农民示威抗议韩美自由贸易协定。他们真的全都是农民吗?不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一群专业人员,为各个团体所雇佣,充当示威抗议的生力军。到香港去捣乱WTO的是他们,抗议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切手指的,也是他们。
) }# a0 p" I& _' y- C 农民当然是反对自由贸易协定的,这完全是出于利益考量。如果美国廉价大米源源涌入,农民就不好活了。可是,与我一起被困在公交车里的其他韩国人,对农民的举动却颇多烦言,有便宜大米可吃,对他们来说是好事。利益分化,立场就不同,这才是真实的韩国。/ q; [# `8 S, W. M C) l/ j8 ^
利益永远大于肾上腺6 {, O) N: [: [' \8 K
在韩国超市买大米你一定要留意,米袋上印着“身土不二”字样的,是本地产品,价格要贵一些。但他们并不是从“爱国米”来诠释的,而是强调健康概念,身土不二的意思是说,你这个身体,不能和你这片土地分开,才有利于健康成长。怎么算不分开呢?吃这片土地产的米、菜和肉就对了。在东亚国家,这类朴素的饮食哲学,历来就不乏广泛的民间基础。 1 U4 ^6 p9 `8 d1 m! E* \
占据韩国报纸头版头条的,不是参拜靖国神社,而是类似这样的数据:2005年,韩国对日贸易逆差227亿美元。对此,韩国成年人的态度也不是义愤填膺,而是面有羞色:技不如人,很多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还要依赖进口,对不起大家!他们不会只为泄愤而徒劳无益空口白话地呼吁抵制日货,更不会在自家酒吧门口写什么“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他们不和钱过不去。他们天天希望裴勇俊和东方神起能表现得再有魅力一点,把全日本大大小小的师奶和女优统统吸引到韩国来旅游才好呢。
" P5 r, q; n7 G x 3 F; N0 L/ ^+ p% j
, U8 j$ E; j6 m, g. R; T
- R6 d5 g7 j* u% l$ F
误读三:以色列对中国充满感恩- G9 ~$ A) ~. y8 n: E
【常见误读】当年接纳和拯救犹太人的那段历史,被很多中国人拿来当作解读中以关系的万能钥匙,认为以色列会因此在国际事务中“感恩中国”& @) ~0 i! X$ @0 K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朱剑慧发自耶路撒冷 来以色列工作快1年了,每逢向当地人自我介绍说“我是中国人”时,总能受到对方热情的欢迎,随后他们或好奇地询问中国的情况,或表现出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以色列人对中国的这份友好和热诚,常常让我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 M7 z/ p7 t( L& z 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难免有些以偏概全。0 p4 p2 V) ~: w+ ` K
年轻人不解“中国恩情”
4 {- Q: Q7 M$ {) j' b# Z- V 对于那些曾被中国收留的犹太人来讲,中国的确是他们的恩人,抱有感恩的心态十分自然。以中友好协会会长、以色列原居中国犹太人协会主席特迪·考夫曼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对于我们这些曾在中国生活过的犹太人来说,中国是一个意义非比寻常的地方,中国人热情无私地善待我们,没有哪个国家曾经像这样挽救过两万多犹太人的生命。”
2 ^$ U4 o" i" C" P 然而,伴随着原居中国犹太人的陆续作古,这段历史在以色列也渐渐成为尘封往事,不再广为人知。普通以色列人对中国也并非抱有什么感恩之情,而是更多地以平常心态来走近这个东方国度。
8 B- M: H' ?2 w3 s3 V& y 我的朋友塔利就是这样的人,她希望有一天能到中国去饱览那里的秀丽山河,或者找一个不为现代文明所扰的村落去静心隐居一段时间。当我跟她谈起中国对犹太人所行的善举时,她对此全然不了解,这令我非常吃惊,也从此放弃了关于犹太人对中国总是怀有感恩之情这样的臆断。
5 s( M' z- o/ Q- I7 @8 I: s 喜欢中国与历史无关
+ Z' D5 ]. Y1 N+ F [ 在崇尚西化的风气正在中国各个角落蔓延的时候,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国武术、医药、艺术、哲学等却正在吸引着以色列人。
- E) g* v! b F2 m) [, F 以色列和中国的交往日益密切,民间沟通渠道也呈现多样化,此时,中国人更应以一种平等、平和的态度来看待中以关系。如果还沉浸在“以色列人对我们感恩”这样的臆想之中就未免有些自作多情,那段历史的确增进了两个民族间的联系,但它难以主宰所有以色列人的情感世界。固执地指望以色列凡事都站在中国一边,也是不现实的,国家政治中的主旋律始终围绕的还是“利益”。+ r1 y5 Q0 R* u9 U: M8 J) r
% T3 D8 L2 F%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