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39|回复: 20

!!!世界狙击手排行榜(前30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 20: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狙击手排行榜 / R8 O- B0 |$ G' x' q; K" p7 z- W1、Simo Hayha 芬兰 542 -----(西莫.海亚,号称“白色死神”的芬兰狙击手之王,在苏芬战场上狙杀了542名苏军,不过最后还是被另一名苏军狙击手的达姆弹击中面部而退出战斗。) & a1 C& H0 c+ m2、Ivan Sidorenko 苏联 500 6 M7 z* }1 `8 x3、Nikolay Yakovlevich Ilyin 苏联 496 + h; f, v) a9 x4、Kulbertinov 苏联 487 5 B6 ~1 j8 W9 D( G2 S, d5、 Mikhail Budenkov 苏联 437 g4 v* ?3 R4 L& L6、Fyodor Matveevich Okhlopkov 苏联 429 1 x0 t4 J$ w6 b, | ?+ `5 \ 7、Fyodor D jachenko 苏联 425 + i! q2 M0 c2 w( t6 [% [% r 8、Vasilij Ivanovich Golosov 苏联 422 ) Y4 z3 h2 D2 _' t7 |4 \: |9、Afanasy Gordienko 苏联 417- ?3 ^8 h. o2 n0 c! W 10、 Stepan Petrenko 苏联 412 ) H( C8 y% _' L 11、Vasili Zaitsev 苏联 400 -----(《兵临城下》中的人物原型 ) ) [. M, y- i8 e% {2 }12、Semen D. Nomokonov 苏联 367 . C4 y& G R% Y" D 13、Abdukhani Idrisov 苏联 349 ' O7 a! b7 _4 F9 \ 14、Philipp Yakovlevich Rubaho 苏联 346 * O- [. W. E9 A- [6 y+ M0 `15、Matthias Hetzenauer 德国 345 - S: O h7 f3 Q16、Victor Ivanovich Medvedev 苏联 331 # t2 D8 a" m- T3 Q) V17、E. Nicolaev 苏联 324 ; A( j4 j" W9 U+ }# W 18、Leonid Yakovlevich Butkevich 苏联 315 7 K6 D e8 Y( t* n" o# o- w 19、Lyudmila M.Pavlichenko (F) 苏联 309 3 w* S4 ?+ ~# d- I0 G" U20、Alexander Pavlovich Lebedev 苏联 307 7 \# C% L) _. ?/ O; @" E21、Ivan Pavlovich Gorelikov 苏联 305 8 A V* m2 I( G) ^, Q5 ~22、Ivan Petrovich Antonov 苏联 302 : c; A" z. ?) U8 O23、Heinz Thorvald 德国 300 2 ]. M4 B) h; t2 `9 e0 r 24、Gennadij Iosifovich Velichko 苏联 300 W& b- \9 P# C25、Moisej Timofeyevich Usik 苏联 300 5 i8 i% c1 K; Z% r5 P. w* }26、Nataly V. Kovshova & Maria Polivanova (Female team) 苏联 300 # t" l9 A$ S9 Q) C6 A- U1 H& f 27、Ivan Filippovich Abdulov 苏联 298 & r9 m+ d3 L8 b28、Yakov Mikhajlovich Smetnev 苏联 279 8 J1 r: ^% {& h' l- @, T& i29、Zhambyl Evscheyevich Tulaev 苏联 262 : ~! P; g, {; c: p 30、Sepp Allerberger 德国 257 7 K: \, x6 `; [ N(F) 表示为女性' H5 y9 e/ E) O& t2 o ; ^1 l4 y$ w% F1 o; 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20: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战第一狙击手
: D  d) \/ |4 h3 w+ H% n) ?" D0 M$ E
. G' }( x# @9 _8 J( r7 \6 i2 }0 W5 V  查克·马威尼(Chuck Mawhinney)被认为是越南战争中美军第一狙击手,多达319人死在他的手里。他出色的射击技术现在却使他成为全世界警察竞相邀请的对象。但是,越战结束几十年了,又有谁知道这位第一冷血杀手的死亡与毁灭的传奇人生。/ F1 I0 C9 B+ Q, g* O0 _+ W
     查克·马威尼看上根本不像一个杀了319人的“冷血杀手”。他今年51岁,身材高大瘦削,笑起来还有些天真,与温柔贤惠的妻子罗宾和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生活在一,在他们家里,有一间分离出来的房子,里面养了一大堆小动物。   但是,在这种安逸舒适的家庭生活背后,却隐藏着一件不幸的事,查克·马威尼是一个狙击手,在越南战争那段令人难忘的日子里,他出色地完成了大量狙击任务,是越战中最好的狙击手,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狙击手。在越南战争中,他被称作最有效的“单兵杀人机器”。3 C4 t* @8 X+ G7 K3 R( j
  后来,他金盆洗手,重新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当了一名护林人员。30年来,他一直对自己的过去保持沉默,并不是因为他对以前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而是认为,不会有人对这些东西感兴趣。5 e9 X  ^4 E# c: t. S! j! P
  查克·马威尼的父亲查尔斯·B·马威尼似乎天生就属于狙击手这个行业,他是二战时期美国陆战队的一名神射手。小马威尼6岁时,就能够使用他的玩具手枪准确射中目标,还能够射中30步以外的花园栅栏上的昆虫。对于一般人来说,就是看到10米以外的昆虫都已经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更不用说拿枪把它打下来。
# q" d  O  W. C8 W" _   马威尼高中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陆战队队员。被选送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彭德尔顿兵营的侦察兵狙击手学校接受培训。在彭德尔顿兵营的一
& x+ W0 O. e$ H& J% g' X面墙上,写着一句中国的成语:杀一儆百。另外,从这个学校毕业的陆战队队员都会得到一本红色的小册子《狙击手完全手册》。手册的扉页上赫然印着:杀人有理。
: @- Z1 x5 t/ I! m# q1 s   1968年初,18岁的列兵马威尼来到了越南,此时,正是越南战争进行到最残酷最血腥的阶段。退役的射击军士长马克·森皮克是马威尼在越南服役时所在班的班长,他回忆起马威尼的枪法来眼中还在闪着亮光:“他可以不停地跑半英里,站住后马上射击,还可以随时举枪射击。700码远的人,被他一枪就摞倒了,简直太神奇了!”他说,有一次马威尼在一条河的河岸接连打死了16个敌方的士兵。
" M8 K/ W& V% p) z: J3 h   马威尼的妻子罗宾今年45岁,是学校的一个秘书,她也十分擅长射击,还是一个打猎迷。
# R3 N6 w/ d2 i8 |& N   马威尼建议并帮助警察部队建立了一个狙击手小队,与此同时,还与一位记者朋友合写了一本书,名为《30年的沉默》,此外,他还在彭德尔顿兵营侦察兵狙击手学校发表演讲。马威尼对自己的工作很感兴趣,他说:“我相信我们的军队。现在,狙击手的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一旦先遣部队冲了上去,那么狙击手就是他们的唯一保护者。” / s$ ^) H. I* \* y# r) k7 Q* @1 v
  今天的马威尼依然是一名优秀的狙击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件事情却发生的变化,那就是马威尼对于打猎的看法,他说:“我真的不想再伤害动物的生命了,我只喜欢与孩子们一起出去走走,他们经常会打下足够多的动物来分享。如果早些年,我或许会对打猎充满兴趣,但是现在,我只想看看动物,而不想去杀害它们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1 20:5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桃芳————中国的狙击英雄
+ a9 }3 t* ~3 Q* e0 S0 n7 M) W" U# P5 _8 I0 @$ j* v
     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也造就了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狙击英雄,他就是志愿军24军72师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 & _" B/ F* F6 B: s8 B
  张桃芳的军龄很短,年龄也不大。1951年3月,19岁的他自愿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9月随部队进入朝鲜战场,1953年1月中旬到一线阵地。这时距朝鲜停战只有半年多的时间了。 练就一手好枪法靠得是勤奋和锻炼;成就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则靠得是勤奋加才华;而要成为一名狙击英雄,在很大程度上就要靠天分了。张桃芳称得上是天生的狙击手。天分加勤奋,使他成为了一名狙击英雄。 $ u" l9 r. z+ E% V
  张桃芳所在连队据守的阵地,是上甘岭战役中英雄黄继光牺牲的597.9高地。自从进入阵地的那一刻,这位年轻战士就对狙击手的行当入了迷。闲暇功夫,他不是向老狙击手请教射击要领,就是端着步枪瞄个不停。因而当他真正成为一名狙击手时,很快就进入了角色,第二次参加狙击作战就击毙一名美国兵。此后40多天时间,他用240发子弹,毙伤了71个敌人,成为全连一号狙击手。 4 S  v1 c; I( M& s
  连里的干部发现张桃芳是一名可造之材,立刻选送他到团里举办的射击训练班深造。在训练班中,他与其他狙击手们相互交流体会,经验和技术又进一步。训练班结束,团长亲自考核射手们的枪法。轮到张桃芳时,他没有打靶子,却五枪打落四只飞鸟,让所有人惊叹不已。& K" `) |7 X4 T* S/ [0 \. B
  回到阵地之后,张桃芳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每次出战均有斩获,很快闯过了毙敌100名的大关,在志愿军的狙击手中崭露头角。他的事迹也上了报纸,在战友中间广为传诵。不过,对张桃芳狙击技艺最大的肯定,还是来自敌人方面。尽管不知道张桃芳是何许人,但597.9高地有位志愿军狙击手,枪法如神,对面阵地上的美国兵们却一清二楚,也恨之入骨,专门调来了狙击手,决意要拔掉张桃芳这个眼中钉、肉中刺。这就引出了一场两位顶尖狙击手之间的精彩对决。 , H8 U$ b6 C: W' H
  1953年初夏的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张桃芳照例一早就上了阵地。他刚沿着交通沟走进三号狙击台,就有一串机枪子弹贴着头皮飞过。张桃芳脑袋一缩,趴在了交通沟里,神经陡然紧张,感觉到了一种异样的气氛。“今天苗头不对,看来对面有人在等着我”。 ' `( m0 O4 J, M
  交通沟里丢着一顶破钢盔,张桃芳顺手拾来,用步枪将它顶起露出交通沟。以前他曾多次用这种方法引诱对手暴露位置。可这次钢盔晃了半天,他的对手却一枪未发,显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射手。
. g; v+ E9 v1 o9 E  “总算遇到对手了,这种小把戏糊弄不了他。”张桃芳暗道。他在交通沟里匍匐前进,到了交通沟尽头,突然窜起,几个箭步穿过一段小空地。他刚要进狙击台,对面的机枪又是一个点射,子弹紧追着他的脚跟,打得地面尘土飞扬。张桃芳双手一伸,身子一斜,像被击中似地摔进了狙击台左边的掩体里。 : h  p+ }4 t8 |
  这个假动作显然蒙骗了对面的射手,他暂时停止了射击。张桃芳慢慢地从掩体里探出头,开始搜索对面阵地。他先仔细观察了美军阵地上的机枪掩体,发现有两挺机枪正向其它方向射击。张桃芳没有出枪,因为他明白,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诱饵。真正的对手肯定躲在其它地方,也在搜寻他的位置。只要他一开枪,马上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张桃芳很清楚,自己此刻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对面那个最狡猾也是最可怕的对手。 * Z( k/ q: K4 X2 E9 h$ f1 c* p, B
  他耐心等待着,搜索着。终于在对面山头上两块紧挨着的岩石缝隙,发现了对手的位置。张桃芳立即出枪,将枪口对准了对手的脑袋。然而就在他要扣动扳机的一刹那,他的对手也发现了他,脑袋一偏,脱离了张桃芳的枪口,紧接着手中的机枪就吐出了火舌!张桃芳再次被压制在掩体内。这一次,他的对手显然也意识到了他的厉害,机枪枪口始终对准了张桃芳的狙击台,几秒钟就是一个点射。张桃芳稍微露头,立即就会引来一个长点射。张桃芳没有着急,坐在掩体后面,静静地观察着对手的弹着点。/ C- A, g7 a! t) t; [- s5 u$ }5 |
  过了很长时间,他忽然发现对手似乎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狙击台左侧,也就是他现在所呆的位置,而对狙击台右侧打的次数不多,并且中间常常会有一个间隙。他在砂袋的掩护下,慢慢地爬到了狙击台右侧,轻轻地把步枪紧贴着砂袋伸了出去,但没有开枪,因为他需要判定这究竟是对手的真正疏漏,还是设下的一个圈套。 7 n" f. z7 {5 q+ _$ l( g
  他足足等了十多分钟。机枪的弹着点表明,他的对手的确没有发现他已变换了位置。时机终于到了!当他的对手刚刚对狙击台右侧打了一个点射,把视线和枪口转向左侧时,张桃芳猛地站起身,枪托抵肩,即刻击发。几乎与此同时,他的对手也发现了张桃芳,立即转动枪口扣动了扳机。 6 G- }' I& e; E# r: e% X! h, H
  高手对决,胜负只在瞬间。张桃芳的子弹比对手快了零点几秒。就是这零点几秒,决定了两位的结果。当张桃芳的子弹穿过对手的头颅时,对手点射的子弹却贴着张桃芳的头皮飞了过去。 % |3 w; W; V6 z
  到1953年5月初,张桃芳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以436发子弹,毙伤214个敌人,这是志愿军狙击手单人战绩的最高记录。他因此而荣获志愿军特等功臣、二级英雄称号,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 x1 M# _! E+ |
  毛泽东在志愿军入朝参战前,曾对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作了这样的形象描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弱点跟着你,最后打败你。”这段话以最通俗的语言,阐明了最深奥的战争理论,同时也道出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以劣势装备战胜绝对优势装备的美国军队的奥秘。
* T+ I, G  G) F0 |" c- K: ^$ ]3 k  志愿军冷枪冷炮运动所体现的同样是这种克敌制胜的战争指导思想。虽然装备的劣势使志愿军在阵地对峙作战初期处于下风,可就是凭着这种自信、灵活和来源于广大群众的无穷创造力,志愿军将各种似乎已落伍的兵器予以灵活组合,进而赋予其有效的战术,演出了一幕世界战争史上最匪夷所思的狙击作战。它无法决定战争的进程,但与志愿军所创造出的其他阵地防御作战手段结合后,就产生出巨大的威力,为志愿军夺取战场主动权,进而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4 Y3 ]  y) \. E/ ?0 Z7 u3 e
  从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愿军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共毙伤“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5.2万余人。这一辉煌的战绩足以使志愿军的狙击手们载入世界战争的史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 21: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苏联好多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2 11: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就一个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 13: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能打到5公里外的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 20: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anjiepc 于 2007-6-2 13:25 发表 / q/ z; O* z) T3 h. ^' f
谁能打到5公里外的目标?
' J4 K4 \* F6 g: w& n7 S
5公里??我不知道有哪种枪的有效射程达到了5公里,高射机枪都够不到这个距离.除非你用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 20: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用捣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 21: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晕 竟然没有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 16: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刚看了书,采访张桃芳的…………对他说的一件事,觉得到特牛。
2 Q! \) d. M9 {! m, A8 H7 `' E- x# v一个战友由于隐蔽不好,被打中脑门,天灵盖都被打番了。他马上去用手紧紧摁住天灵盖,送去急救了。! X0 H8 N& `1 C0 m" m# x9 }1 [
后话,此人居然没事,又上前线了^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 18: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张桃芳狙击战绩的质疑首先 必须明确的是 我质疑的不是单纯的214这个数字 而是在32天的时间内取得214人战绩的可能性.如果没有32天的时间限制 我根本没必要打这么多字.; G5 A# r$ A  H0 Y9 {, k2 [
/ e2 o8 q3 d, K# \" d) @/ n
5 \) P8 G5 C4 Y2 ?+ W# L
张桃芳是个优秀的狙击手无疑 但是他的战绩数字水分太大了。" R' I. t  C7 U) ?2 F! r5 d' f$ s  H
那么短的时间内 打死那么多人 美军反狙击的政策方针什么的好象都不存在.
4 Y& z( b  G9 a; j" u别说214人了 就是打死了20个人 他都要受到联军的"重点照顾".美军当时掌握着炮兵和空中优势 就拿这么一个人没办法?
; y. a  H5 ]( l" J从别的地方对比一下: 3 d8 [, T3 r$ e4 p
引用:" p3 o2 y  c* h+ Z5 y: Q1 u) {
从美军伤亡记录来比对。: m) o( e! o6 a& _" r

& ^5 m% E0 n4 F* d' q张桃芳的第24军所在位置是上甘岭一带,1953年1月到6月间对峙的是是美第3步兵
5 R  E$ ^. k& o师。该师从1月29日至5月25日(即所谓张桃芳记录的统计期间)的伤亡总数是:- \" @3 j/ f/ E; N0 f; Y
+ C% V7 y: M% m  e: k" {" x5 z
阵亡108人,因伤致死15人,失踪认定死亡2人,受伤515人,非枪伤弹伤死亡一人
6 ~4 P. B6 @+ @+ p: Y  s,失踪后归队2人,合计643名。
" P3 H- d5 V! m- m; y9 p, [8 l* p, S2 g. f4 O% `
以上资料来自在美国国家档案处电子资料库搜寻后的结果。
4 x  f. H/ F' p" v$ O) O/ P
, N" S! q5 n# ^5 D/ [7 P9 }File Unit Title: Korean War Casualty File, 2/13/1950 - 12/31/1953 ! L4 C+ l' A* Q0 Q/ R
Member of: Record Group 407: Records of the Adjutant General''s Office;$ T: q* D& v' T& x
Series: Korean War Casualty File, ca. 1950 - ca. 1970
# i. G5 r) Q- m, n( @- _
" M" u4 r* y  a; w2 \2 ]1 x  _1 i这里的资料当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但即使相差,差得也有限。另外未计入的是
4 Y8 p& V6 J/ ~; R) |8 k4 B附编韩军(KATUSA)的部分。不过此时KATUSA早已经彻底整合入美国陆军在朝鲜
9 X: \) g0 O6 ?3 i3 _* p的单位,直接编入各班,占战斗部队人数1/5至1/4,所以其伤亡比例应和美军类
% W# h1 R# c! l% I4 P7 a似,在此暂且以1/4计算,也就是说KATUSA伤亡约数应该是5 s9 o0 c) ~$ d8 \5 i( l& Z( w& g
! ~4 T: R' V  X; c1 _- R
阵亡27人,因伤致死4人,其他死亡1人,受伤129人,合计161人。8 I2 U  T7 l( K; A- N' ^8 F  h$ A
& f: q7 F9 s$ C6 p2 _9 ?- F& t
所以,就算第24军其他人在这4个月期间放枪放炮都打不死人,把所有死亡数目都. y3 G5 l2 {" ~' w7 A* N9 {) S
算在张桃芳头上,而且这些人都恰好也死在张桃芳有所行动的32天中,也凑不到( J# ?9 e3 {: Q  R1 d9 T% S
那个214人的数字。8 p, q: E# |) \& Z, v
# E$ {. s( k2 Q: d$ r

( b" ]# _4 D( f7 [" N而且还有一点 就是张桃芳使用的枪是什么?
8 W+ s, m: \5 U! J- f8 M) K3 n- H- |9 R. ]- F
引用:; o) r. K- J( w! K
有人称军内教材说他使用的是美制M1步枪,但是为了宣传加强战士对苏制步枪的信心,所以后来一直称是使用莫辛.纳干骑枪
5 l' a' i; o; R( Y- {: E# }8 e" m, L4 D( m9 P4 {( s* ?

0 p1 a: u* P2 S) V值得寻味的是 张桃芳接受采访的时候 一直对自己使用的枪械和战绩这两个关键问题避而不谈。  u; ?) j* c& I) M- o% X3 E, g
/ E1 E( X, L' ~- a4 `
和王牌飞行员战绩来对比4 [- w$ y# I7 w& f: L$ t4 _9 s6 e: h
二战中德国"王牌中的王牌"哈特曼战绩是352架!乍一看似乎的确是个不可能的数字.然而这个数字几乎已经得到公认.那既然飞行员能打下300多架飞机 狙击手的战绩杀掉214人当然也是有可能.但是问题不是这么简单.- ~0 r9 o; A/ F9 u  \: F

' l; l- O; p  Y: K& R引用:& }+ f( G, E: E( O
以哈特曼为例,他的战果都是在东战场,对手也几乎都是苏联飞机。东战场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的特性就在于距离近,往往一天出击多次;攻击对象多是中低空飞行的苏联对地攻击机群(虽有战斗机护航),一旦击落,容易确认坠毁。如果单看击落数,352架看来虽然多,但这是他飞了超过1400架次战斗任务后的结果(Mick Spick书里为1425次),平均击坠率(strike rate)4.05,也就是每出击四次击落一架敌机,在德国空军里并不是最高(根据现有部分资料仅排第70名)。二战美国空军头号王牌理查邦,击落40架日机,乍看之下似乎差距太大。但是深入了解战场战术背景,可以发现邦只飞了200多次任务就被送回国,击坠率大约在6左右;如果考虑到太平洋战区的作战距离较远、大部分为海洋没有办法侦测日机行动、以及日本飞机数量较少出动频率较低,而东战场的作战距离较短、防空哨及部队对空警戒涵盖范围较多、以及苏联飞机数量较多出动频率较高,可以理解到哈特曼的击坠率应属正常。
. L& e; c# A8 z% b/ U& _+ T( K; w7 `+ I& ]6 r0 n, J

4 C/ ~5 B$ }4 u而且哈特曼本人曾经多次被击落 但是他都顺利逃生回到部队再出击 甚至有孤身一人落入苏军占区安全逃回的记录.运气的确让人唑舌.
( ~+ R/ Q& e8 n4 B2 W. R/ t
7 u8 o% m- p0 `9 F& z, }' T" _% O0 T% \5 Q5 ?- h9 F1 Z( b
从研究的角度看:: U2 m0 p& f/ ^0 b/ R0 h( D, b
哈特曼的战绩一直是各国空战研究者的热门话题.如果真有人能提出比较确切的证据把他的战绩减少个几十架 立刻会在学术界声名大噪.然而现在也只能对部分战绩存疑 无法动摇352的总成绩.原因德国相关档案保存的相当好大部分战斗都有原始记录.随着俄国档案的解密 双方一对比 可以互相印证.1 m- w& A( \' k' F+ B  U
而张桃芳的战绩 不好意思 这么多年只见这个总成绩 更具体一点的记录就没有了 自然让想求证的人无从下手.
9 t7 W' v5 v; t  p5 l! b; n上面我引用了同时期美军的伤亡数字 可以说明很多问题.# w$ ~9 D9 m- M  R- U8 S
从狙击手的战术来说.
  h* h- Q. R0 ^, K+ W% p4 N* t7 d# k: j5 Z
狙击手不是神 连电影上那种千里之外轻松取敌性命的"高人"都夸张了.4 d) F: W  z! F/ C! B
狙击手要想取得战绩 受很多情况限制.1 ?% {4 t2 l9 Q7 g6 l! V& \/ A& c
- [( E: X( {7 T0 z: L1 T1 K0 E
引用:! M1 T6 _! F( d2 p" f  E
不论在一战、二战还是其他战争,当双方战线稳定下来,防线明确后,狙击手的日击杀数就不会太高;双方有工事、有掩体、有交通壕,不会等闲暴露出来,实际上日击杀数可能还不到1──因为还不一定打得中。
. d4 z! |' t8 \" E2 D6 D% N; Y! G6 S: C
为什么二战中诺曼第的园篱田野以及史达林格勒的断壁残垣是狙击手的天堂?因为地形地物错综复杂,双方小部队混杂交战,谁都无法确切掌握周围的环境,自然让狙击手有来去自如,潜入侧翼狙击的机会;而部队要补给、要联络,不得不派人在没有安全掩蔽工事的地带活动,也就成为狙击手的大好目标。但是在1953年时的上甘岭地带并非如此,双方战线相当清楚,工事构筑也很完善,而从张桃芳的自述中,也未看出他有离开阵地潜入无人地带狙击的情事。
# _7 q" o( r, u& `  f. O' `
* Y7 T( D" g% S从当时战场战绩确认角度来看:
. A; L7 ~( j5 |0 Y根据我军资料 张桃芳当时出击时候连上有两个人专门负责观察他的战绩(和现代狙击战术中的观察手不同).据说评价的标准是目标倒地之后20分钟没有动弹就算击杀一人.可以看出这个标准其实是很不精确的目标也许只是受伤 完全有被救治生还的可能.受限于战场条件 当时的做法无可厚非.然而几十年后 我们就可以从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尤其应该关注的是当时美军的伤亡报告我上面再三提到了霉菌当时的伤亡数字 可以看出这个32天214人的战绩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 18: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lulu打的?P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 22: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水。老张好像现在不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3 23: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过张桃芳的一些实际资料数据,32天214人其实是包括了前期美军没有任何反狙击准备的时期,那时美军和韩军的被狙人数确实非常大,因此数据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不排除部分只是击伤而非击毙的可能。  x. y0 E& i2 E3 g
当时我军由于武器落后,在与美军正式交战后,被完全压制于38线附近,可以说完全抬不起头来,因此志愿军才找寻其它方式抗敌。美军仗着武器及炮火上的绝对优势,将战线推进到离志愿军战壕数百米前,志愿军甚至可以在战壕里听到美军的对话。美军对志愿军的装备也非常了解,知道他们对面的志愿军根本没有狙击武器和重型武器,所以常常在阵地上大摇大摆......张桃芳虽然是个新兵,但以前有射击经验,并且会拇指估算远射,在某晚巡逻任务时,大胆射杀了数名美军士兵——当时他用的已经是俄罗斯莫辛纳干步枪(志愿军普通士兵的制式武器,俗称“水连珠”),不过没有任何光学瞄准设备。( ^* Q3 E3 d! l
美军对此措手不及,以为有苏联专家参与,急忙检视情报;而我军对张的行为大加赞赏,经上报后决定在全团推广,由张为指导,进行土法狙击。因此张当时曾在多个阵地转移,战绩特别辉煌。上级还为张配备了苏联的光学瞄准具,增加狙击成功率。美军在一周多的情报核实后,确定没有苏联专家的参与,决定实行反狙击战术,给志愿军“一点颜色看看”,而此时美军伤亡人数已达数百人。此后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冷枪拉锯战,志愿军的战果也没有初期那么骄人了,直至板门店谈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2: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纠缠这个有什么意义?
9 F1 H: h1 T. R% p9 s7 I志愿军就不能打点成绩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RO|=战队 ( 皖ICP备19020640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1-14 10: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