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9-14 02: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事不过三。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典故。中国人对三似乎有一种情节,“事不过三”是用来警告人不要同样的错误一犯再犯4 p9 l" i) q: t9 F ]
( G8 e' x* u, a) r% b, V; ^ \+ h( U& s9 D& [
“事不过三”的相关典故:
* j& x6 J; o' ~6 c( u+ G' E0 b0 Q n1 z. P2 _6 _6 K& P, A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出访齐国,被齐襄公暗杀。鲁桓公死,他的儿子庄公继位。由于齐襄公无道,他的弟弟小白预知齐国将有叛乱,便和鲍叔牙跑往莒国(现山东莒县)寄身。鲁庄公八年,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管仲、召忽辅佐公子纠逃往鲁国。鲁庄公九年,齐国大夫雍廪杀死公孙无知。这时,齐国无君,鲁在公欲送公子纠回国为齐君,但齐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齐即了君位,是为桓公。桓公因为鲁国欲纳公子纠的事,怀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军攻打鲁国,进行报复。两国战于长勺,鲁庄公挟曹刿一起出站,在曹刿的帮助指挥下,鲁国大胜,鲁庄公问曹刿胜利的原因,曹刿说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