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8|回复: 2

步兵战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3 17: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科普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在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等方面都优于装甲人员输送车,并且车上设有射击孔,步兵能乘车射击。步兵战车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其任务是快速机动步兵分队,消灭敌方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反坦克火力点、有生力量和低空飞行目标。
步兵战车通常分为履带式和轮式两类型,1967年首次出现,目前装备的国家和地区达30多个,俄罗斯装备数量最多,其次是美国和西欧。发展趋势是:增大车载机关炮口径,进一步提高火力;采用特种装甲和稳身技术,进一步提高战场生存能力;增大发动机功率,进一步提高机动性。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和作战用的装甲战斗车辆。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也可独立遂行任务。在机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部队中,装备到步兵班。步兵可乘车战斗,也可下车战斗。步兵下车战斗时,乘员可用车上武器支援其行动。
步兵战车按结构分,有履带式和轮式两种,除底盘不同外,总体布置和其他结构基本相同。履带式步兵战车越野性能好,生存能力较强,是现装备的主要车型。轮式步兵战车造价低,耗油少,使用维修简便,公路行驶速度高,有的国家已少量装备部队。
步兵战车由推进系统、武器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和电气设备等组成。车体前部安放动力-传动装置,车顶中部安装炮塔,炮塔有单人和双人的两种。双人炮塔可容纳车长和炮手,便于车长指挥战斗。步兵战斗室设在车体后部,可载1个步兵班。步兵战斗室两侧和后车门通常开有射击孔,每个射击孔的上方装有观察镜,便于步兵乘车战斗。后车门较宽大,有的采用跳板式,便于步兵迅速、隐蔽地上下车。
现装备多数步兵战车的战斗全重为12~28吨,乘员2~3人,载员6~9人。车载武器通常有1门20~40毫米高平两用机关炮、1~2挺机枪和1具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并配有观察瞄准仪器、双向稳定器、激光测距仪和红外、微光夜视仪器或热像仪等。其火力通常能毁伤轻型装甲目标、火力点、有生力量和低空目标,装有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还具有与敌坦克作战的能力。车载机关炮可发射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穿甲燃烧弹和杀伤爆破弹等,射速550~1000发/分,最大射程2000~4000米。反坦克导弹射程为3000~4000米,破甲厚度400~800毫米。苏联BMP—3型步兵战车改装1门100毫米滑膛炮,它既能发射杀伤爆破弹,也能发射激光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另有1门30毫米机关炮和3挺7.62毫米机枪。
履带式步兵战车通常装有涡轮增压柴油机,发动机功率为221~441千瓦。有的已采用带液力变矩器的全自动液力机械传动装置。步兵战车的机动性能高于或相当于协同作战的坦克。一般能水陆两用,有的因战斗全重较大,不能自浮,须借助于浮渡围帐或浮囊才能浮渡。履带式步兵战车,陆上最大速度65~75千米/时,水上最大速度6~10千米/时,陆上最大行程可达600千米,最大爬坡度约32度,越壕宽1.5~2.5米,过垂直墙高0.6~1米。
步兵战车属轻型装甲车辆,装甲较薄,最大装甲厚度为14~30毫米,通常由高强度合金钢或轻金属合金材料制成。有的采用间隔装甲或“乔巴姆”式复合装甲。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可抵御20毫米穿甲弹,侧面可抵御普通枪弹及炮弹破片。为增强防护能力,有的还装有反应装甲。车上通常装有抛射式烟幕装置和三防装置,有的还采用热烟幕装置。车体表面涂有伪装涂料。有的车内还装有灭火装置、取暖和通风排烟设备。
步兵战车主要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加强火力和生存力,提高使用维修性能。主要措施有:增大火炮口径,研制新弹药,提高穿甲威力,改装高性能的车载反坦克导弹;提高全天候作战能力和对付低空飞行目标的能力;采用复合装甲或安装反应装甲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7:26:26 | 显示全部楼层
2.游戏中(AA)的Stryker(8×8)步兵战车历史
进入21世纪,美国陆军便大张旗鼓地展开三阶段的陆军武力重整计画,其中一大改革重点是组建几支反应快速、组织极富弹性、能在数天内迅速以空运方式抵达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并立刻投射实力的旅级战斗部队(Brigade Combat Teams,BCT),此种部队的整建将在前述计画的第二阶段──过度武力(Interim Force)中进行;而BCT(一般也称为IBCT,Interim Brigade Combat Teams)的主要装备──中型装甲载具(Medium Armoured Vehicle,MAV;或称IAV,Interim Armoured Vehicle)便成为IBCT的主轴,庞大的商机吸引了全球许多著名第一流轮型、履带装甲车参与竞标。

在2000年,美国陆军从众多的竞争者中选择了加拿大通用动力防卫(General Motors Defense,GM)生产的LAV-III八轮装甲车(LAV-III乃是源于瑞士Mowag Motorwagenfabriken著名的食人鱼(Piranha)-3,该公司在1999年被加拿大GM购并),由加拿大GM与美国通用动力陆地防卫系统(General Dynamics Land Systems Division,GDLS)一同负责生产作业,合约在2000年11月签订,总值高达39亿9834万美元,将生产2131辆装备六个IBCT旅,每个旅各配备三百多辆。依照换装顺序,这六个SBCT旅分别是第二步兵师第三旅、第25轻装步兵师第一旅、第172步兵旅、第二装甲骑兵团、第25轻装步兵师第二旅以及第28机械化步兵师第56旅。“斯瑞克”原订于2005年交货完毕,不过MGS机动火炮系统开发延误,至2005年才能开始服役。

由于美国认为LAV-III仍无法满足其需求,所以GM与GD又进一步将LAV-III的所有细部设计全盘改良翻新,以满足IBCT的需求,这才是今天的“斯瑞克”。有趣的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早在1980年代便采购了758辆由Mogwa授权加拿大GM生产的食人鱼-1轮型装甲车系列,当时美国陆军却因预算问题而放弃采购;经过这么多年后,美国陆军还是绕回头来购买食人鱼车系。为了方便“斯瑞克”的生产作业,美国GD在2003年将加拿大GM购并。除了美国外,加拿大在2004年初购买66辆“斯瑞克”装甲车,将用于取代该国现役的豹一战车。之所以用轮型装甲车取代战车是因为战车不仅在北美洲无用武之地,海外国际联合出兵任务也派不上用场,反而是能空运且用途广泛的“斯瑞克”适合得多。

2002年2月,美国陆军将这种脱胎自LAV-III的新轮型装甲车正式命名为“斯瑞克”(Stryker),以纪念两位姓“斯瑞克”的陆军士兵(两人之间并无任何关系),他们都因战功而荣获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不过也在沙场上为美国捐躯:其中罗伯.“斯瑞克”(Robert F. Stryker)在越战中牺牲,而史塔尔.“斯瑞克”(Stuart S. Stryker)则在二次大战中阵亡;而在正式命名之后,IBCT也改名为SBCT(Stryker Brigade Combat Teams)。这是美国陆军第二次以征召入伍的士兵为武器系统命名,第一次是1980年代初期的约克军曹(Sgt.Alvin York)防空炮车,但此计画遭到取消。史泰克有多种因应MAV要求的衍生型,由于另有专文介绍,在此仅以条列方式简介:基本的M-1126步兵承载车(Infantry Carrier Vehicle ,ICV)、M-1127侦察车(Reconnaissance Vehicle,RV)、M-1128机动炮系统(Mobile Gun System,MGS)、M-1129迫炮车(Mortar Carrier,MC)、M-1130指挥车(Command Vehicle,CV)、M-1131火力支持车(Fire Support Vehicle ,FSV)、M-1132工兵车(Engineer Squad Vehicle,ESV)、M-1133伤患医疗/载运车(Medical Evacuation Vehicle,MEV)、M-1134反战车飞弹车(Anti-Tank Guided Missile,ATGM)以及M-1135核生化检测防护车(Nuclear Biological Chemical Reconnaissance Vehicle ,NBCRV)。由于“斯瑞克”NBCRV与MGS服役时程最晚(都要到2005年才开始量产),IBCT旅部署初期也使用美军原有的德制M-93核生化检测车(就是狐式)以及向意大利租借、配备105mm战车炮的16辆人马座RAV轮型装甲战斗车以填补战力空缺,并与史泰克一同进行操作与评估。美国在MAV中对新一代轮型装甲载具有大量技术要求,包括生存性、快速部署、高机动性、易维修性以及高可靠度等等;由于另有专文介绍,在此就不多赘述了。

基本设计

“斯瑞克”的车体由钢板焊接而成,能抵挡7.62mm子弹与炮弹破片的攻击,车体外表另外加装德国IBD/Deisenroth Engineering开发的MEXAS-2模块化陶瓷/复合材料装甲套件(此套件并不能算是一般的额外加挂装甲,已经被视为“斯瑞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空运时不用进行拆卸工作),以挂勾固定的方式安装于车体外(与车体无间隙)。MEXAS-2本身以陶瓷材料制成,能大幅吸收动能穿甲弹或高爆穿甲弹的威力,内部并有一层凯夫勒内衬来阻止炮弹破片贯穿车体,加装后全车都能抵挡14.5mm穿甲弹以及155mm炮弹破片,车头能抵挡30mm穿甲弹,甚至遭RPG-7击中时乘员也有很大的生还机率(不过不保证车子还能再用),标准美国陆军在IBCT中的原始要求还高得多(全车抵挡7.62mm子弹,车头夹角30度内能抵挡14.5mm穿甲弹);此外,“斯瑞克”还可进一步加装额外的装甲套件,就能有效抵抗RPG,但在空运前需要先拆下来。此外,核生化(NBC)防护装置也是“斯瑞克”的标准配备。“斯瑞克”装有一具最大输出达350马力的Caterpillar 350柴油机,最大路速达100km/hr,续航力约500km,变速箱有六个前进以及一个后退档。“斯瑞克”使用全时四轮传动系统,必要时可选择八轮同时传动,后三对车轮装有ABS防死锁煞车系统,悬吊系统为液压式,不过车高调整系统(Height Management System)的研发进度晚于“斯瑞克”的服役。“斯瑞克”ICV编制车员两名(驾驶与车长),车尾搭载9名全副武装的步兵,经由车尾一具大型跳板舱门进出(跳板舱门上还附有一扇侧开式门),步兵舱尾部顶端则有两扇向上开启的舱门,步兵可藉此露出上半身对外观测或射击;而MGS机动炮系统则编制车长、驾驶与炮手。由于设有绞盘,任何一辆“斯瑞克”都能牵引另一辆故障或受损的“斯瑞克”脱离战场。

“斯瑞克”配备了先进的观测/射控装备,以及符合21世纪美军需求的战场指管通情系统。“斯瑞克”配备先进的21世纪战场旅级指挥系统(Force XXI Battle Command Brigade and Below,FBCB2),搭配雷松(Raytheon)的AN/TSQ-158加强战场定位回报系统(Enhanced Position Location Reporting System,EPLRS),能在各车之间传递实时数字信息;搭配电子地图以及洛克威尔.柯林斯的AN/PSN-11精确轻量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后,车长就能在其平面多功能显示器上显示本车精确位置以及周遭战场动态,包括敌军、友军位置以及战况等。“斯瑞克”的驾驶席设有三具M-17潜望镜以及雷松的AN/VAS-5驾驶视线加强系统(Driver's Vision Enhancer,DVE),车长塔顶则有七具M-45潜望镜。

武装方面,“斯瑞克”ICV配备一具康堡公司(Kongsberg)的遥控武器基座(Remote Weapon Station),其支架可选择使用不同的武装,包括M-240 7.62mm机枪、M-2 12.7mm机枪、MK-19 40mm榴弹机枪或标枪单兵反战车飞弹等,支架两侧还能各加装两组MK-6四联装烟幕弹发射器。枪架下方装有一具与武器一同回旋、俯仰的光电侦测系统,其影像可传至车长的屏幕,如此车长在车内就能得知目标方位并遥控武器进行接战。在一辆轮型装甲运兵车上使用遥控机枪表面上虽有点奢侈,不过这在城镇作战中极具价值,使车长不必冒着被弹片、狙击枪击杀的危险露出上半身操作机枪。不过这种遥控武器基座还没配备稳定基座,导致“斯瑞克”行进间射击命中率较差,精准射击时需要停车开火,此外目前也缺乏红外线热影像仪,使夜战性能打了折扣。显然是美国陆军将“斯瑞克”ICV定位为普通的APC而不是M-2/3布来德雷等级的IFV,所以把此种遥控武器视为「升级后的人操50机枪,可在车内控制」,而无法与M-2/3具有精密观测与精确度的稳定式机炮相提并论。

至于“斯瑞克”另一种重要的衍生型──MGS型则从2001年开始研发,配备一座GDLS开发的低截面积无人炮塔(Low Profile Turret,LPT),此炮塔最初是安装在铁勒达茵公司竞标AGS的远征战车(Expedionary Tank),该战车在AGS中败给拥有传统炮塔构型的M-8;不料日后AGS竟然夭折,而原先是M-8手下败将的LPT炮塔反而在SBCT中来了个咸鱼翻身。LPT的构型十分前卫,基本上是将一门105mm主炮外置于一个操作、装填、进弹完全自动化的旋转炮架上,炮塔上还装有一挺M-2 12.7mm机枪、一挺M-240 7.62mm机枪以及两组MK-6四联装烟幕弹发射器。LPT的自动进弹/装填系统由Curtiss-Wright Corp's Vista Controls研发,具有稳定基座,能在行进间射击。最初美军打算把为M-8开发的M-35 105mm轻量化低后座力主炮搬到MGS上,不过最后则决定使用一门M-68A1E4 105mm 51倍径旋膛炮,此炮乃是由早期型M-1主力战车上汰换下来的M-68A1并略作修改,炮身最主要的区别是加装炮口制退器,威力高于M-35这类低膛压火炮。MGS能携带18发105mm炮弹,其中8枚储存于自动装填系统的弹鼓中,另外10发存放于车体后部弹舱,以机械方式自动为弹鼓进行装填,弹种选择包括动能穿甲弹、高爆爆震弹、高爆人员杀伤杀伤弹、高爆穿甲弹以及人员杀伤榴弹等;至于12.7mm与7.62mm机枪子弹的备弹量则分别为400与3400发。MGS的炮手席设有三具潜望镜,并配备整合日间观测仪与红外线热影像仪的模块化炮手瞄准仪。

然而MGS也成为“斯瑞克”车系中遇到最多技术难题、研发进度也最缓慢的车型。首先,在八轮装甲车上加装高膛压、长行程的105mm战车炮,本来就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需设法克服庞大的重量与后座力。先前配备105mm高膛压战车炮的轮型装甲车如南非改良型大山猫、法国AMX-10RC、意大利人马座等在原始设计阶段便定义为火力支持角色,故先天上便将此等火炮纳入设计考量,而“斯瑞克”却是拿既有运兵用的轮型车底盘进行修改,在车体高度、强度与承载能力上都较为不利;幸好非传统式的LPT炮塔在体积重量上都比传统有人式炮塔低很多,否则以“斯瑞克”的大小吨位(人马座、改良型大山猫、Vextra105的战斗重量都在25ton以上)很难运用这个等级的火炮。接下来,LPT火炮虽然具有截面积低、不易被发现的优点,但是两名分别位于车体内部左右两侧,中间被主炮隔开,视野与协调位置都不佳,更糟的是车上主要观测系统位置低于主炮。这些原因使得敌方看到MGS的炮塔时,MGS的炮手可能还看不到敌方,而MGS的两名乘员可能连伴随的步兵都看不清楚。为了弥补这项缺失,GDLS打算在LPT炮塔上增设一具观测距离为5000m的车长用观测器,但仍不如车上主要观测系统完备,可能无法根除此一问题。此外,MGS测试时发现炮口制退器喷出的火焰可能会损害车体,如果取消则会增加3%的后座力。由于以上种种问题,MGS必须等到2005年才能服役。

战略部署方面,C-5、C-17战略运输机一次分别能载运7辆与5辆“斯瑞克”,而C-130H战术运输机则能搭载一辆。不过C-130H的最大安全筹载量大约是38000磅(17.24ton,此时拥有1000海里的航程),显然史泰克只有重量较轻的车型如ICV等才能在全战备重量时由C-130H空运,至于MGS等较重的车型则必须卸除油料、弹药与附加装甲才能空运。所以GLDS目前仍继续努力减轻“斯瑞克”的重量,希望达到最初MAV设想的目标──任何车型都能在全战备重量时以C-130进行空运。其实现在许多轮型装甲车都有类似的困扰,尤其是美军要求很多,对乘员安全又十分重视,原先计画预设的重量上限往往都会守不住。因此与其斤斤计较屈就C-130的空运量,还不如赶快发展新一代筹载量更大的战术运输机,反正MAV普遍服役时C-130机队的老化问题只会更严重;而欧洲合作发展的新型A-400M运输机也是个极佳的选择,筹载量高达25ton。

“斯瑞克”是1980年代M-1主力战车之后首种进入美国陆军服役的装甲战斗车辆,至2002年4月已有450辆交货,全部2131辆预计于2008年9月生产完毕。2002年7月至8月,14辆“斯瑞克”参与了名为2002千禧年挑战(Millennium Challenge 2002)的联合指挥武力实验与验证(Joint Forces Command field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在验证中以C-130和C-17运输机进行部署(结果由于遥控武器没有稳定基座导致行进间命中率低落,在一次仿真作战里13辆“斯瑞克”中有12辆被「击毁」,然而他们本身连一辆假想敌车辆都没击毁);而在2003年5月,“斯瑞克”装甲车则在路易斯安纳周举行的箭头闪电二(Arrowhead Lightning II exercise)演习中进行初始操作验证以及评估(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2003年8月,美国派遣一个SBCT排(六辆“斯瑞克”与65名士兵)至南韩测试;2003年10月,美国决定把第一个“斯瑞克”旅──第二步兵师第三旅派往甫被美国控制的伊拉克来接替第三机械化步兵师的任务,这是SBCT旅服役后的首次实战任务,能对其战力进行验证。不过就在2003年12月8日,这支SBCT旅还没离开科威特就发生意外,两名士兵在将一辆“斯瑞克”遥控武器基座上的12.7mm机枪换为一具MK-19榴弹机枪时不慎走火而受伤。同样在2003年12月,有一辆“斯瑞克”被伊军武器击伤,成为“斯瑞克”首次在实战中挂彩的记录,可能是炮弹破片或RPG的杰作;不过由于派至伊拉克的“斯瑞克”都在车体加装百叶窗装甲(下文将介绍),而且其车体基本装甲十分坚固,所以该车仅有一名步兵受伤。在2004年2月3日,又有一辆“斯瑞克”被RPG击中,同样拜百叶窗装甲之赐,不仅车内乘员毫发无伤,车辆也没有丧失作战能力。不过在2005年1月,一辆配备百叶窗装甲的“斯瑞克”在伊拉克遭到民兵RPG火箭击中,引发大火而完全烧毁,推测很可能是车上步兵将百叶窗装甲当成置物架,放满备用燃油罐等易燃补物品,故被RPG喷流引燃时火势一发不可收拾。

在2003年12月18日,美国国防部长伦斯斐批准了批准了SBCT增强计画,主要内容包括强化“斯瑞克”装甲车本身的侦测与通讯能力,以及周边的支持兵力,包括航空兵力与炮兵等。美国陆军认为现阶段第一至第四支SBCT旅的航空、火力支持、计算机网络与侦测能力完全符合需求,而此一增强计画则是使其能力更上一层楼。在此项改良计画中,“斯瑞克”装甲车将加装一具升起后达10m高的伸缩桅杆,上面装有传感器,使得“斯瑞克”装甲车能在隐蔽物后方识别10km外的目标;此外,也会强化“斯瑞克”的通讯系统,包括联合军种高速网络通讯以及卫星通讯等项目。此项改良计画将以SBCT最后两个旅(第五与第六个)作为率先提升的对象,等发展成熟后再回头提升前四支SBCT旅。在炮兵方面,前四支SBCT旅各拥有12门现役的M-198 155mm榴弹炮,第五、第六支则换为18门新型的M-777轻量化155mm榴弹炮;而在航空支持方面,最初第五、第六支SBCT旅预定率先配备新一代的RAH-66匿踪斥候/攻击直升机,但此机型的研发计画很不幸地在2004年2月底遭到取消;而前四支SBCT旅则编制现有的OH-58D战搜直升机与UH-60A/L中型通用直升机。此项改良计画最早将于2005年起实施,对象为届时正好进行编装的第六支SBCT旅(第28机械化步兵师第56旅),该旅预定于2008年开始部署;而第五支SBCT旅(第25轻装步兵师第二旅)则预定于2006年开始部署。此项SBCT提升计画将持续执行到2011年。

在2004年12月2日,美国陆军与GDLS签约购买一批95辆“斯瑞克”车系,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括MGS机动炮以及NBCRV核生化侦测车的首笔量产订单,其中MGS有14辆,而NBCRV有17辆。MGS车型的可靠度测试将持续至2005年6月,如果一切顺利,美国陆军届时将追加58辆MGS的订单。

2005年3月,依照与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部签订的价值9060万美元的修订合同,美国联合防务公司将向美陆军交付“斯瑞克”车附加装甲套件。披挂由联合防务公司提供的附加反应装甲后,“斯瑞克”车的生存力将得以进一步提高。该修订合同最初投入3000万美元,旨在订购289套整车附加装甲(AOA)套件以及为配合第四支“斯瑞克”旅级作战部队车辆交付所需的各种零部件。AOA交付日期为2006年9月至10月。它延续了于2002年11月签订的初始合同,即为“斯瑞克”车及其变型车辆集成并提供合格的附加装甲套件。联合防务公司的AOA套件已于2004年完成了实弹射击试验和产品验收试验。

争议:各体技术部分

“斯瑞克”在2002年开始进入服役,但在服役初期表现并不如预期中完美,招致许多批评。首先,美国陆军在2003年赫然发现IBD/Deisenroth擅自更改陶瓷装甲的成分以及制造程序,导致强度不足,无法达到预期的防护效果。美国陆军在2003年2月便发现了这个隐忧,并在8月的实际测试中证实其根本无法如预期般抵挡14.5mm穿甲弹,遑论RPG,不过却向美国大众以及国防部──包括一向力挺轻型装甲车的美国国防部长伦斯斐──隐瞒了六个月之久,直到2003年9月才公开承认。不巧的是此时以“斯瑞克”为主要装备的美军第二步兵师第三旅正前往伊拉克,而此时已生产的600辆“斯瑞克”都存在此一缺陷──偏偏机炮以及RPG就是伊拉克残余海珊势力的主要武器。幸好这些装甲是模块化的,更换改良的新品并非难事,但是重量会比原先增加235磅。

其次就是空运能力,“斯瑞克”车系十种型号里已经有八种重量超过38000磅──C-130的空运上限,就连较轻的ICV型大约恰好在此上限,但是要解决前述装甲问题会让“斯瑞克”重量进一步攀升。而载着超重的“斯瑞克”,C-130最多只能飞200哩远,远低于陆军要求的1000海里。此外,“斯瑞克”尺寸也太大,塞入C-130的肚子算是十分勉强(此问题对于体积最大、高度最高、重量最沉重的MGS而言最为严重),必须拆除部分装备才能符合空运规定,而且车高太高导致需要调整悬吊系统的高度才能方便地进出机舱。目前美国陆军正在研究以空运前卸除部分装备、燃料或弹药等方式来解决“斯瑞克”体积与重量过大的问题,但这样就不符合SBCT「下车后立刻投入战斗」的原始需求。因此,可预见以C-130部署SBCT装甲旅时会遭遇极大的限制,而且其空投能力尚未验证(由于空投的装甲车辆需要额外安装缓冲装备,但如果“斯瑞克”已经把机舱空间占用得所剩无几,这就会成为大问题)。既然从美国本土运送SBCT装甲旅至少要动用C-17运输机,则美国陆军斤斤计较屈就于C-130之举便让某些人不以为然:在拥有C-17之前,美军战略空运为分工明确的双轨制──以仅能在设施完善的大型机场起降的C-5或C-141战略运输机将重装备运送至离前线不远的转运机场,再利用可起在前线未整备机场起降的C-130战术运输机将载得动的装备(如较轻的装甲车、火炮等)运送至前线,而载不动的装备如主力战车等只好认命,自己开到战场。而C-17则打破了这种界线,它可以将M-1战车之类以前只有C-5载得动的重装备直接运抵前线,而不用费时费力地进行转运──对强调快速部署至战区的SBCT而言,转运所花费的冗长时间是不被允许的。既然C-17可以直接送货到家,真正发挥快速反应的精髓,“斯瑞克”何必执着于C-130有限的「肚量」呢?C-130空运的问题并不让人意外,但是就连C-17载运“斯瑞克”都发生了不经济的问题──“斯瑞克”全宽2.84m,而C-17运输机货舱的宽度却只有5.33m,表示“斯瑞克”不能并排装载;此外“斯瑞克”的长度也太长,C-17货舱内纵列停放两辆“斯瑞克”后,第三辆会有一半停在机尾舱门上,这可能会损坏机门。结果一架C-17只能装载两辆“斯瑞克”(勉强的话算载运三辆),而不是最初预设的四至六辆。

还有声音批评“斯瑞克”本身的防护能力不足以抵挡RPG、测试中轮胎消耗率过高、在南韩的测试中显示越野能力不足(特别是在松软地形)等等,不过这些都是轮型车辆的先天不足,美军在抉择之初已经准备承受这些牺牲;至于防护方面,“斯瑞克”的重量已经抵达或超过C-130能负荷的上限,再增加装甲就无法以C-130运输机空运,而且IBCT的开宗明义本来就是要以其它要素弥补本身防护能力的不足,所以此点实在不足为怪。只能说美国IBCT虽重视快速空运部署能力,但是美军重视士兵生命的传统却已经「积重难返」(此外不少人往往不自觉地以履带车的标准对“斯瑞克”进行不公平的衡量),逼得“斯瑞克”必须不断强化装甲,结果重量攀升到C-130能容忍的临界值附近,但其基本装甲仍不足以有效抵挡RPG,这就予人「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印象。实际上,此处必须强调“斯瑞克”已经是C-130载得动的轮型装甲车中基本防护能力最佳者,而虽然美军拥有可「送货到家」的C-17,但如果仍保有能以C-130空运的特性,在运用上还是比较具有弹性。

由于便宜的RPG在伊拉克或其它冲突地区随处可见,美军还是有因应之道──抵达伊拉克的第二步兵师第三旅自行在“斯瑞克”外部加装百叶窗装甲(Slat armor),也就是在车体四周加装一圈铁笼形物体,能提前引爆RPG的弹头,使喷流在击中车体装甲前先于空气中飞行一小段距离,可有效降低RPG的威力;而这类措施早在越战时代就被美军部分M-113装甲运兵车试用过,同样是为了阻挡越共的RPG-2。此外,美军也自行在车体外加装储物箱以降低破片威力。除了这些「有碍观瞻」的克难权宜办法之外,美国陆军与联合防卫公司还在研究用于“斯瑞克”上的高爆反应装甲(ERA),能抵挡纵列式高爆穿甲弹的攻击。安装此种装甲会使“斯瑞克”宽度增加60cm,以C-130前必须卸下。除了本身的防护之外,美国陆军还以战术的方式来搜索埋伏的敌人,例如申请友军直升机或UAV在部队前方侦察,车载步兵在进入复杂地形时便组成搜索队下车进行搜索,遇到可疑状况或发现敌人时便实施火力扫荡获申请友军空中或炮兵单位的火力支持。由于美军空中、步兵、车辆、炮兵等各军种协同良好,又拥有先进的通讯能力与指挥管制能力,便能及早发现并消灭埋伏于前方的敌方小部队,这就是SBCT旅以SA优势弥补防护能力不足的精髓。

此外,也有人认为过渡性质的SBCT旅根本就不应该另外花下钜资建构全新的车种,利用现役大批M-113的改良型作为MAV底盘,并以开发成熟的M-8 AGS作为机动火炮系统。M-8虽然需要专用底盘,不过许多作战性能都优于MGS(载弹量与火炮射速),尺寸也比较紧致;而M-113体积远小于“斯瑞克”,重量仅12ton,以C-130的筹载量而言还有很大的改良空间,而且完全能以C-17并排运送;而且M-8与M-113的空投能力都已经获得验证。不过这些因素美军不是没考虑过,事实上M-8与M-113都曾参与MAV的竞标,改良型M-113甚至杀入最终决选,不过由于不满足底盘共通性、后勤因素、M-113基本设计过于老旧以及美国较青睐轮型装甲车等因素而落败,而且别忘了当年M-8正是因为造价高昂而被取消的。

争议:大战略

SBCT更根本的争议是美国的大战略。从冷战后期一直到1990年代,美军的全球战略主要奉行「鲍威尔主义」(Powell Doctrine),也就是在全球各地盟邦、基地维持可负担的最大兵力规模,以应付全球各地可能爆发的冲突,此种好处是能事先在冲突地区附近部署足够的武力,缺点就是承平时期费用高昂,而且一些潜藏的冲突地带周遭可能没有现成的美军地面部队,而原先美国钝重庞大陆军的陆军也很难快速从原驻防地赶赴战区,这便导致1990年代末期科索沃冲突时美国陆军几无用武之地,也是美国陆军近年亟思转型的主因。小布什总统的国防部长伦斯斐就是大力提倡美军改革的推手,其「伦斯斐主义」(Rumsfeld Doctrine)与鲍威尔主义恰恰相反,主张以较少的预算维持较小规模、轻便且能快速部署备便的部队,平时并不实际派遣大量兵力驻守于国外的美军基地(此举被称为置空,pre-emption),当冲突发生时才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派遣武力进驻前线;而轻便、能快速空运部署的SBCT正是伦斯斐主义下的典型产物。两者各有优劣,奉行鲍威尔主义的美军武力能事先在战区集结足够武力,但是欠缺弹性且平时维持费用惊人;而伦斯斐主义下的轻便部队虽具有迅速抵达战区的能力,平时也比较省钱,但是武力强度仅足以应付某些局部冲突,而无法胜任全面战争。

部分声音质疑SBCT实际上并没有太大发挥的空间──适合SBCT的低强度突发性冲突(而且一定要迅速派遣地面部队进入,不是派出海空军扔下一堆精密导引武器就了事的)往往都对美国没有太大利益影响,介入反而是吃力不讨好(例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战,索马里便是惨痛的前车之鉴)。面对此种情况时,美国往往会犹豫不决,既然无法快速决定是否出兵,SBCT在96小时内投射一个旅至战区的能力就无从发挥。而美国会花下大量力气捍卫利益的地区,可能SBCT的武力强度无法胜任,或者事先驻军在美国友邦就能解决了,根本不需要像SBCT般削足适履换取快速部署能力,2003年攻占伊拉克就是个好例子;而目前SBCT旅在伊拉克的派遣显然也没发挥出快速反应的价值,因为主要战争已经结束。

无论如何,时间会证明SBCT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而且美军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设法排除目前史泰克的诸多技术问题,让SBCT活跃于全球任何发生冲突的地区,并以惊人的反应速度与强大火力震慑敌人,成为新时代美国军事影响力的象征。而未来美国陆军整体的转型,势必会在鲍威尔主义与伦斯斐主义下寻求平衡点,以满足诡谲多变的世界局势。

[ 本帖最后由 =|HERO|=kasim 于 2007-12-3 17:2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5 09: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配上图就好了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RO|=战队

GMT+8, 2024-11-25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