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11-23 09: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ERO|=F/A18@BF2 于 2009-11-23 09:29 编辑
) j/ T* O' P: w+ K/ i4 x缺不是这个缺法。任何事物都有其中心,就如人的精神一样,如果没了精神的人,那叫行尸走肉,如果没有了中 ...
7 P. {8 U8 j+ ?=|HERO|=Orange.Sea 发表于 2009-11-23 00:04  1 i! V" ]' o+ v, c1 n8 |
恩,7 x" f% R: g/ f6 h& A& F
很有深度。
9 B' r* q0 B" B5 r: z- O9 A( D) G& J* o
. y9 g9 t% H4 s: B
人还是有所信仰的,而不仅仅是理性。4 h- t+ n9 W" j* Y3 l P) i
无论是唯物,还是唯心。
0 T) i& `* V, s. y2 h1 Z
; u% ^# v: D7 a U& i* Z3 _+ `! o2 C+ b借用道德经开篇的叙述:“道可道,非常道”,来思考一下“中心”的问题。5 \4 S) b1 [* Y* W! \3 O
如果一个人“求道”——追求真理——那么可能就意味着长时间内,都只有螺旋上升,而没有固定的中心。
( J( U- u: c9 C% _. {% Q在真理面前,任何人为认定的中心,往往只是水流中一个漩涡的中心,而不是水流的根本中心。: X& D p2 \& ], `
% `4 C9 |9 e# r5 o8 z, f
没有放弃,就没有超越。1 H4 T: Y1 R% w- \1 {0 s
也许不断地放弃固有的中心,即是向着根本的中心进发。
& _( X4 K3 U/ W3 H
* Z/ j6 j8 I0 l: Z4 G3 z2 B1 ?2 ]& u7 L) R& ], I
稍微引申一下:3 L I# U U; a/ N# S
) B: h5 V+ u7 Q" n$ Y
“信”和“疑”分别促使了人“认定中心”和“放弃中心”。. R# ^; y1 l- Z) s8 h
% `: [- I: \; o! a4 Z! Q对于一个组织,大家的“信”,促使了大家对组织的认同。
" E; r6 N; K( a' X! o ~这种信,也最终导致大家将核心价值观等同于“善”,完成了个体对组织核心价值观自觉自愿的认同、护卫甚至一定程度的牺牲。, ?" g- c7 b/ {) ^/ a' }( s
0 S) p1 o1 t; I& _( T% l同时,
! l6 ^- C4 ]7 s4 m4 t对于一个组织,大家的“疑”,促使了大家对组织的疏远。1 G0 w/ j. r; F5 P* ]
这种疑,并不是一时一地就可以逆转人心向背,由疑惑渐渐变强化为怀疑,直至强化为厌离。像春风融雪,循序渐进。
2 ~' c6 ]9 e4 _/ U7 E/ ?2 ^: E9 y* m% g! a2 D3 D* v
然而,& p. d9 k' E" B) Z2 @7 F7 D5 B4 Q
破本身,即是立的开始,
1 c# S* x2 A) H0 P# d5 c疑本身,促成信的升华。
/ Q3 ^) ?/ e7 A6 z- s7 C不破则不立,不疑则不信。2 {% I- g% v' X; C. B
, H) f* R& d' b* o) B8 W/ R s
5 Y9 m0 R( [5 R3 Y
我也深知自己是存在问题的,) `5 e8 |. z! U- F0 ]% g
就是处在“破多立少”、不断否定“旧我”的“疑”的过程中。/ H4 ^$ ^! I+ k7 f) n
因而,问题总是越阐述越复杂,越思索越迷茫。# {, k' q% C. x/ {( u
, ^: j3 |7 d- _7 s+ K5 {2 h% x然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以信仰的方式,转而相信明显有疏漏的中心,( s& a8 q& c5 F; L/ w
也是我这个“完美主义者”所无法接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