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12|回复: 3

[转贴]《装甲兵指挥官战术基础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11 08: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装甲兵战斗队形是决定装甲兵作战中作战效益的关键。装甲兵部队在行军、开进、接敌和追击等战术行动时,根据敌情、地形和战术任务等不同,装甲部(分)队可采取不同的战斗队形,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出整体的作战威力。因此,可以说,一个优秀的装甲指挥官,其实就是一个战场上很会“排兵布阵”的能手。本文就是通过二战中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的研究,来为那些无法接触到详细资料的我军装甲兵指挥官和步兵指挥官提供一个典型参考资料。
一、装甲兵战斗队形的基本概念
古德里安将军在他的《坦克——前进!》说到:“要想使坦克能机动作战,必须对其实施灵活而正确的指挥。为能利用地形迅速前进,并能在规定时间以全力冲击敌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以便能根据地形条件和战斗情况迅速变换队形。死板地采用某种队形,不符合现代的坦克战斗运用原则。”
从一个大范围上讲,装甲兵行军、临战和战斗队形均属于“战斗队形”范畴,反之,装甲兵在与对手具体交战时所采用的队形就是狭义的战斗队形,亦称我们文中所称的“战斗队形”。但装甲兵在交战时,根据其遵循的作战原则,狭义的战斗队形实际上是与行军队形和临战队形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对战斗队形的理解应该是视其情况而定的。

德军是大战前精确研究战斗队形运用和队形功能的军队之一,而且在反复的训练和演习中,积累了远远高于对手的经验与教训。这就使德军能够在大战初期,凭借灵活的队形,以凌利的攻势,总能在对手防御体系中找出可以利用的缺陷,并迅速加以放大,从而经常将战术胜利发展成为战役胜利。

研究德军战斗队形,必须要了解德军装甲部队的编制。我们仅仅以德军在1935年10月15日首批建立的3个坦克师的编制说明如下:

一个坦克旅包括二个坦克团,每团二个营,每营四个连,每连十五辆坦克,全师共有240辆坦克。一个摩托化步兵旅,包括一个步兵团和一个摩托车营步兵总数约有3000名。一个反坦克营,包括三个连,起先装备了37毫米炮。一个装甲侦察营,每营有二个装甲车连,一个摩托车连,一个混合连。装甲车总数约有50辆。一个炮兵团,每团二个营(每营六个炮兵连)装备有牵引轻型榴炮,每师72门。一个摩托化通信营。一个摩托化轻装工兵营

从编制上看,德军必将组成诸兵种“联合战斗”性质的合成队形。这就为我们继续研究战斗队形的编成、功能和变换,以及指挥控制等具体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德军装甲兵编组战斗队形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为便于指挥各分队及其火力,必须使每个分队作为一个整体行动,为此,就必须使分队指挥官自己确定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行军队形。”

2、“排的行军队形为一个纵队;连和营,特别是在开阔地形上,可成两个纵队。”

3、“战斗以前,连和营根据当前地形和战斗情况展开成临战队形。”

4、“战斗时,连成一线式战斗队形,各排展开成散兵线。”

5、“各排成一线进攻时,即构成一个梯队。梯队的数量依以下条件确定:上级长官命令中规定的战斗队形、坦克的数量和地形性质。”

6、“根据任务、战斗情况和地形条件,坦克集结时可采取各种保障安全的配置方法。”

7、“如果进攻是由团或旅实施的,这时的战斗队形可成一个梯队,也可成若干梯队(坦克营一线配置或前后配置)。”

8、“坦克部队(分队)指挥官根据情况应位于最便于观察和指挥所属部(分)队的地点。”

三、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的分类

德军装甲兵的战斗队形可根据加强兵力的大小,战场地形情况,当前敌情及上级任务可分为:装甲队形和混合队形。其中,装甲队形就是指由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摩托车、工程车等机动力和防御力大致相等的车辆组成的战斗队形;混合队形则是由上述车辆与徒步步兵组成的战斗队形。必须注意,在部队整个战斗队形上空,还应当包括航空兵战斗支援机群。战斗队形分类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就是:灵活便于机动,优势便于发扬火力。“灵活便于机动”就是:战斗队形应当尽可能地使队形的整体简单易用,能够应付战场上的不同的意外情况。“优势便于发扬火力”就是: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与同一个对手交战时,战斗队形所形成的整体火力占据优势,即火力的集中。

1、装甲队形。从德军的战斗编制来看,德军装甲兵战斗队形的最基本单元是以坦克排为基础的。具体可分为:纵队队形、梯次队形、线式队形、梯队队形、三角队形、“楔”形队形和“棱”形队形和“钟”形队形。梯次队形包括左梯次队形和右梯次队形。梯次队形主要是为了沿前进方向运动时,防备侧方威胁。当战场左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分)队成临战队形或战斗队形时,则组成左梯次战斗队形,使坦克排便于向左侧发扬火力;当战场右侧有敌情顾虑时,装甲部(分)队成临战队形或战斗队形时,则成右梯次战斗队形,对右侧敌人实施最大的火力打击。线式队形,也称横队队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线平摆式”战斗队形。线式队形一般是在敌情明确,地形开阔,便于装甲部(分)队以高速度冲击时采用。在所有队形中,线式队形是能够发扬坦克最大火力的队形。梯队队形是在冲击防御纵深大的阵地时采用的队形,目的是增大进攻的冲击力,保持进攻的连续性。梯队队形可分为二个梯队队形,三个梯队队形,以至根据敌情和战场地形情况,可以编成为四个梯队。梯队队形最大的弱点是,不便于保持队形“转向攻击”的灵活性。三角队形实质上是由梯队队形发展而来的,也就是在梯队队形的基础上,将各梯队中的坦克前后位置调整一下。形成各梯队的前三角形或后三角战斗队形。以一个连为例,德军坦克连共有17辆坦克,每排5辆,连部2辆。展开成三角队形(以前三角为例)时,1排5辆在最前方展开成三角形队形,2排在1排后的左侧展开成三角形,3排在1排右侧展开成三角形,连部则位于三个坦克排中间偏后位置。三角队形是德军装甲部(分)队最常用的进攻队形,也是当时各国装甲兵常用队形。楔形队形实际上又是三角队形变化出来的。三角队形虽然进攻凌利,冲击力强,但仍然不能有效地发挥连三角队形中2排和3排内侧共4辆坦克的火力,而且,在苏德战争中,突入苏联红军大纵深防御阵地纵深时,由于遭到比以往更加猛烈的反坦克火力,并且如何在向内贯通时有效地打击突破口两侧敌人火力点,就成了诞生这种队形的根本原因。与三角队形不同之处就是,2排和3排的坦克同时沿进攻轴线成“竖形”向前运动,但火力的打击点则是队形侧方和侧前方。德军装甲兵坦克连以上的单位均可采取“楔形”队形。“棱”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由“前楔形”和“后楔形”合并而成的综合战斗队形,在莫斯科会战中广泛采用。当“棱”形队形停止运动形成配置状态时,则被德军称之为“刺猬”队形,亦指这种队形可以使整个队形迅速地向任一方向前出,并便于在任一方向构成火力正面。那么,它在运动时,主要目的是防御对方侧后和翼侧攻击,并保持攻击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随着作战对手越来越熟练地使用装甲兵与德军对抗,而且为了突破对方坚固设防的筑垒纵深防御地带,德军后来将“棱”形战斗队形发展为“钟”式战斗队形。而且战后美军根据“钟”式队形的优点,发展出美军重型师的“箱”式战斗队形。“箱”式战斗队形在海湾战争中得以实战应用。

2、混合队形。混合队形基本采取与装甲队形一样的战斗队形。但也有不同,这就是步坦协同战斗队形。当采取坦克与步兵混编进攻时,尤其是坦克引导步兵攻击时,步兵只须编组在上述装甲队形中。当地形不利,步兵引导坦克攻击时,坦克最好采取的是宽正面的“线式队形”,也就是横队队形,以便以更多的坦克火力支援步兵战斗。混合队形大体与装甲队形相同,只是在战斗序列中增加了步兵或者炮兵而已。

四、德军装甲兵成功运用各种战斗队形的战例

1、进攻作战战例:在1941年10月进攻莫斯科的“台风”战役中,德军在莫斯科远郊和近郊接近地突破苏军防御阵地时,根据森林多,道路泥泞,苏军防御纵深不大的特点,多采用“楔形”战斗队形。突破后,由随后的步兵部队对被围苏军实施攻坚作战,装甲部(分)队则采用“楔形”的临战队形搜索前进,有时甚至成一路行军纵队直接开进。如,在向图拉的追击行动中,古德里安的部队则直接采取一路纵队开进。但随着苏军持续不断的顽强反冲击和反突击,德军装甲部(分)队遭受翼侧和侧后的攻击越来越多,在莫斯科近郊地的战斗中,德军被迫采取“棱形”战斗队形,以保持进攻的稳定性。但在罗斯索科夫将军强大的炮兵火力打击下,德军坦克因为密集的战斗队形,导致坦克大量损坏(注意:不是毁坏,榴弹炮打坦克的效能非常低,只能损坏坦克的外设装备,破坏坦克的战斗队形。)战役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德军坦克在连续的战斗中,已丧失初期的战斗威力,而且由于地形和气候也严重限制了德军坦克的行动。更重要的是,苏军已具备了反攻的能力,德军则成了强驽之末。在19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开始的“堡垒”战役中,德军终于将传统的“楔形”战斗队形发展成为“钟”形战斗队形。“钟”形战斗队形实际上是战役和战斗行动必然趋势。在“堡垒”战役行动中,为了有效突破苏军的筑垒防御阵地,进攻的坦克为了集中火力,便于控制指挥,采取超重型坦克(“虎”式坦克营)在中央,中型坦克(“豹”式坦克营)在左右侧后成“八字形”,轻型坦克在重坦克后边,随时准备实施追击的新型战斗队形,则称“钟”形战斗队形。战斗中,该战斗队形能够有效地压制苏军宽正面、大纵深的反坦克火力,并使坦克指挥官与重武器观察员能够一道,有效地进行陆空协同。德军坦克兵将军甚至认为,编组这个队形实施进攻,如能组织好各兵种的密切协同,一般在复杂地形上都能获得成功。“钟”式战斗队形也在阿登战役突破巴斯托尼美军坚固防御时曾经采用。

2、伏击战战例:在乌克兰的防御作战中,当苏军通常集中占绝对优势的坦克进攻时,德军的装甲兵通常处于下风,而且经常实施小范围的机动作战。德军这种相当范围内的机动作战所起到的“消防队”作用,仅仅是减缓了德军防线崩溃的压力。在长期的实战中,德军面对优势的苏军坦克部队,也采取了许多令人拍案惊奇的战斗队形。如在1943年8月一次防御作战中,根据防御战线一侧是森林,防御前沿在森林东北侧的拐弯处的地形特点,在查明苏军可能进攻时间和路线后,根据苏军夜间进攻时,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距离以坦克尾部的红灯为准这一特点,决定在劣势情况下实施伏击作战。双方的坦克数量对比是:德军不足百辆坦克,苏军1个坦克军,约300多辆坦克。德军决心实施阵前伏击作战。他们利用夜间将伏击坦克悄悄地隐蔽在苏军坦克必经的路线上,战斗决定在第二天凌晨打响。第二天凌晨4点,苏军准时发起了进攻。第一梯队70多辆坦克与第二梯队保持间隔不足十公里,机动时间差为20多分钟。苏军坦克按预定时间和预定路线向德军前沿接近。当苏军第一梯队开出给5公里时,德军隐蔽的坦克也成连疏开队形(各排以三角队形构成),悄悄地加速跟上去。这里,在苏军一二梯队之间实际上多出一支德军坦克部队。一梯队指挥员向后看了看,发现他的“第二梯队”正在跟进。二梯队指挥员向前看了看,我们的“第一梯队”在向前行进。殊不料,亏就吃在这里。快接近德军防御地带了,苏军一梯队指挥员正准备下令成疏开队形,苏军坦克也准备展开成连队形了,大家警惕地注意着前方。突然,背后传来一阵雷鸣般的开炮声,几分钟内,70多辆坦克顿时被击毁60多辆,仅有六辆逃脱。苏军第一梯队坦克基本报销,但第二梯队却浑然不知,以为前面已经打响了,也加速开进。却迎头撞上早已休息几分钟的德国坦克,双方一阵猛打,苏军第二梯队又基本报销。仅此一战,德军只损失为数不多的坦克,而苏军损失了十倍于此坦克。后来,德军经常借用这种打法,利用战场地形,多次伏击成功。苏军吃了几次亏后,也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线的推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11: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南是热带国家,雨林很多......没有办法开坦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1 22: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BFV步兵战素主体,坦克只是陪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12 08: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是M551............根本没有什么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RO|=战队 ( 皖ICP备19020640号 )

GMT+8, 2025-1-22 23: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