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2|回复: 0

如何解读“对陆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3 18: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解读“对陆办”?
● 陈子帛

  台湾民进党政府决定在现有行政体制基础上进行机构改革,其中备受关注的是陆委会的去留存废。最新的报道证实,建制于八十年代中后期的陆委会将被“调整”,改设为“对大陆办公室”。陆委会究竟是被裁撤,还是被加以调整,此举究竟是进一步去中国化,抑或是根据现时和今后两岸关系互动情势的需要而作出的必须调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民进党方面,陆委会副主委邱太三认为,正确的说法不是裁撤,也不是降级,而是调整,陆委会提升为行政院本部单位,将拥有两岸事务的决策权。即将成为末代主委的吴钊燮则对此乐观其成,表示未来的“对陆办”直接隶属行政院长,办公室主任将由政务委员兼任,位阶将更高。

在野党提出强烈质疑

  在野党以及亲泛蓝学者的意见比较尖锐,基本立场是视之为民进党走向台独的开始,是故意忽视和降低对大陆工作的重要性,匪夷所思,掩人耳目,与现实背道而驰。

  针对提高决策层级的说法,也有学者反驳说,台北的大陆政策决策权在总统府和国家安全会议,行政院只是幕僚和执行机构,而大陆的国台办编制和角色与目前的陆委会一洋,民进党对大陆的涉台机构只是望文生义,没搞懂其中的实质内容。

  前陆委会主委苏起甚至把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不分区立委、陆委会归并行政院两件事的负面意义等量齐观,指出民进党这两项动作明显是台独帮独裁、独裁帮台独,继续走向“两独”的趋势。这是泛蓝阵营对“对陆办”的定性和定论。

  台湾媒体的反应杂陈,趋于一致的看法是,这是陈水扁处理两岸关系的新思维。除了行政院设立对陆办取代陆委会之外,各部会以及地方县市政府也将相继设置对陆办,专责单位或由专人负责两岸事务。

  据说陈水扁的新思维已经酝酿有时,和就职演说中的两岸政策环环相扣,目的是让有关当局处理两岸事务的运作架构更加合理和有效率。此外,则是采取对等原则,回应大陆从中央到地方设置对台办的务实做法。

  但也有舆论对此质疑,国统会名存实亡,海基会形同虚设,陆委会不复存在,白手套弃之不用,连陆委会这只手也不要了。有人更加质疑说,其中必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政治阴谋。

  更尖锐的分析言论指出,近期陈水扁所进行的一系列改名、改号、改机构的尝试,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台湾正名运动”。这项正名运动不涉宪政层次,是一种曲线正名,陈水扁想要透过这种非修宪正名运动的模式,来凝聚台湾社会最大公约数,开创台湾正名的极限空间,用他的话说就是“拚一张台湾的国际身分证”。

  迄今为止,大陆方面只有若干学者的初步反应。据说涉台系统高度关注,但暂不发表评论。涉台学者以为,这是民进党政府进一步“去中国化”和“渐进式台独”的具体做法,如果陆委会最终被并入外交部,成为中国司等类似的部门,恐怕就属于北京理解的“具有分裂和台独意图”的动作。

  应该说,今年稍后将正式设立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以及即将颁布的《和平发展纲领》,将是民进党政府和国民党执政时代的两岸关系政策、相关机制划清最后的界限,是台湾和大陆互动从决策机制到政策执行与运作的另起炉灶。它是不是划时代,暂且不论,但在某种意义上绝对是两岸关系互动的分水岭。

  陈水扁政府试图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论述立场,建构一个新的两岸关系互动框架,陆委会变为“对陆办”只是其中一个机制转型的环节,如果不对此作出更宏观的考察,可能只会顾及一个点的变化,而忽视了面的质变端倪。

  只是单纯的机构改革,北京的确无从作出任何政治定性的评论,尤其是台湾目前并没有打算将陆委会纳入外交部的中国司,北京很难将之视为“具有分裂和台独意图”的举措。

  中共对台系统机构的设置,从最早期的“对敌办”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的党务系统对台办,及至80年代中后期行政系统设置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从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到两套班子各司其政,也有一个机制逐渐转型和转向的过程。

  如果没有台湾海基会的设置,大陆也不会相应设置海协会。陈水扁“曲线正名”的冒险尝试,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民进党政府触及两岸政治互动,或者大陆理解中的渐进式台独的主要运作模式,需要将这个曲线正名和即将推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委员会以及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架构的新思路加以整体的观察,这样才可以比较准确寻找和捕捉到陈水扁究竟想什么,做什么的思考运行脉络。

要继续冷静观察

  国民党时代建构的国统会--陆委会--海基会的机制设置,将随着国民党短期内难于恢复执政地位而走进历史。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大陆政策实质内涵以及迄今的变化,套用沈君山先生的话说,就是从主张一而后统到主张一而不统。一而不统和渐进式台独,区别何在?

  解读“对陆办”,最大的忌讳在于贸然表态,信口开河,下车伊始,言不及义,哇啦哇啦,误导决策。

  因此,在“对陆办”的尘埃尚未落定,我们对陈水扁的所谓两岸事务思考意向无法准确捕捉之前,北京对所谓“对陆办”的任何官式回应,似乎是不必要和不需要的。一是没有必要“闻扁起舞”,二则没有必要“逢扁必反”。在错综复杂,雾里看花,台海互动几乎频临山穷水尽边缘的当下,继续冷眼旁观,应是理性的选择。

  有谁敢于断言,两岸关系因此还有可能在这次机构变动和机制改革过程中,走出另一种“柳暗花明”的可能呢?

  ·作者是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HERO|=战队 ( 皖ICP备19020640号 )

GMT+8, 2025-1-24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