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直想找到狙击在BF2中的价值,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PING和电击器问题,导致狙击享受了明显的限制但是难以发挥自身的实力% I# E6 I4 `% u- h# z
回家在车上仔细的思考了下狙击的问题,准备抛出个纯理论的东西来接受大家的推敲
8 S; q4 w7 T! \1 G, R4 |我个人觉得狙击目前的限制是
! R$ q! Y1 j7 Y# k1.PING
" p& e5 _# g! ?' i5 s PING高导致命中率下降,尤其是瞄准头部的一击致死率严重下降,由于医疗包和电击器的存在,不对头部进行精确打击实际没有意义,这就是使狙击的成本高而获利低
/ M) p/ [$ ]3 p! f. Q- f* N2.医务兵 : k& `+ t0 U) `
医务兵是BF2里面最神奇的单位,正是因为这种单位的存在使得BF2的士兵没有了畏惧之心,最致命的就是狙击,面对小队的时候,小队甚至能够顶着狙击冲锋,狙击的杀伤力和威慑力完全丧失 b: a% \ p' X/ h: Q1 A+ F1 X
3.射击间隔 + f* V7 P1 @- _, [
美军的狙击枪间隔足以使附近有掩体的单位迅速躲避等待医疗,而SVD的威力实际上还多了一个警告目标的附加效果
Y* K/ u3 I t- L7 i4.单独行动/ m1 t O% b' J# M
单独行动的狙击手往往无法保证自己的安全,难以享受到小队带来的帮助。+ z0 O! A/ L. q( V) d
种种限制最后使得狙击手被迫必须攻击对方的头部" y0 ?( Y6 ~! D4 n9 e/ o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要求狙击手拥有相当高的素质,相当好的网络,尽管如此,必须瞄准头部还是会对狙击手产生相当的压力,从而增加了瞄准时间" J: E+ P3 e% ~% l$ O& b$ f
用流行的话来说,BF2的狙击DPS输出是很低的,因此被残酷的战斗淘汰了,狙击面临的只有三种情况:击中头部[可能被医生挽救],击空[浪费射击机会,和瞄准时间一样是错过射击机会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暴露自己],击伤[严重暴露自己,对方躲避,接受救治]% V9 o7 F, h/ ~# p
在思考之后,我觉得在BF2里面实行双狙人应该能够缓解这些矛盾' ~. S2 I4 X3 \, ~) g* c
双狙小队不需要瞄准头部,所以他们的瞄准时间相对短,击发速度要远快于单人狙击手! |4 `7 \/ j7 e* p; k* h
双狙小队可以拥有高命中率下的高杀伤率,而且这是在高射速情况下的,他们只需要同时攻击一个目标的躯体,如果双发击中则当场致死,单发击中立即击伤,尤其对前去救援的医疗兵构成巨大威胁
2 }9 S4 W& l0 K; v/ A* G$ J因此双狙小队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从而能够阻滞小队
7 A9 |, u9 o7 b, o双狙小队比单狙灵活,双人信息共享,无论从进攻还是防御的角度,以及从必须瞄准头部的高压力中释放,对双狙来说,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到观测,移动,作战。这样可以极大的减轻狙击手的疲劳
4 c. z. J. O9 f2 Z. I( e双狙可以拥有小队,保证了他们在战场上的生存,因此他们能够成为侦查小队独立活动
0 ]% F4 R4 b6 G' [更有意义的是,当双狙附加给小队担当压制任务的时候,能够很好的扩大小队的战场控制面9 U- v: @$ ~! ]6 G% P
可以担当小队前进的警戒任务,小队后退的反击任务,射程远的单位永远拥有更多的攻击权+ X6 c0 @5 A; X% U' q5 I
并且在小队和敌方小队绞在一起的时候起到安全的输出伤害目的,因为双狙从根本上就不准备攻击头部,虽然医疗包和电击器是可以回复的,但是在战场进入消耗状态下,医疗包的恢复速度开始抵消不了消耗速度下,每一次伤害和致死都是将胜利天平往我方倾斜的过程9 A* }- ^ |: R: O% ^( |' B
狙击的杀伤力足够大,并且胸口的目标也足够大9 X$ `( j, b" z9 c' p; ~& S8 H
前线战斗是主力,是建立在随时准备受伤死亡的情况下,在白热阶段前线的士兵很难冷静的判断周围状况,前线狙击手的打击力是很明显的,前线士兵杀死一个刚挨过狙击的士兵相当容易: Y( e- w) ~7 j4 }: _: F1 f/ R
况且绝大多数人即便不害怕狙击,在遭受攻击后第一反应就是寻找掩体,寻找掩体的过程尽管很短,这个过程也是放弃了战斗,这在前线战斗紧张的时候是一个压制的作用
. M i9 n5 M1 Q5 a2 M如果能够快速的同时攻击消灭一个敌人尤其不断的打击医疗兵,狙击的战斗效果肯定要比在前线硬拼的效果好% w8 g' x4 S8 z6 v; T
——————————————————————————————
( V) C U# D7 L6 n W" E我的想法就是这样,大家拍砖吧
# i z/ K. R% x
# z. L1 Y6 M1 j% 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