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里的故事全部是当时真实事件~米想过小日本还出鸟介么个牛人!2 ^! F0 F0 {0 {8 A
让偶们记住介个名字---辻政信(SX+战争狂人)人称“豺狼参谋”,“士官学校阴谋事件”,“诺门坎事件”,“马来战役”,“菲律宾战役”,“缅甸战役”...........说起“蝗军”的这些二战史,都是介个辻参谋一个人挑起的。
8 l" L# h" x4 c6 r0 b$ z2 ?! }感谢原文作者: 冰冷雨天
% A: Z4 {; _/ @3 c0 c注: 这篇东西曾在《世界军事》杂志上分三次连载,但就是《世界军事》只能给出大约三万字的篇幅,其余部分就只能删除了,在这里全文贴出,以飨读者。5 ^- b) A$ l- t3 X# v
辻政信其人日本少壮派“小樱会”成员,同时也是“东亚联盟”的骨干分子,“八纮一宇”、“皇道主义”的忠实信徒,他曾经为日本军队完成了很多艰险的作战使命,在日本旧陆军军官眼中,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军人,因此他成了许多日本法西斯青年军官崇拜的偶像。- e, E8 l: O( n0 p
* E6 |" c. l' K7 L Y
辻政信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此人工于心计,在军校时总善于独出心裁表现自我。在夜间集合行军时,别人总是尽量减少辎重,而辻政信却带上全部家当,还特意在铺盖里塞上几块砖头,后被教官发现,成为“学生的榜样”。' t) b% w. h7 ?& o( u- ~3 G0 K1 f6 u
5 i4 D: w8 m {6 T) V. f 1932年上海事变时,辻政信是第9师团的一名中队长,在上海郊区大场镇一役中受伤,因“重伤不下火线,并指挥连队有方”受到师团长植田谦吉的表扬和信赖。% `) U; R* d! Q: ]6 L- M+ b# X7 Y
: z/ R, p1 Z$ K4 s$ L6 |+ w8 l7 H9 W' X+ `+ \ 1936年,植田谦吉升任关东军司令官时,将辻政信一并带到了关东军。辻政信此时已升为少佐,担任关东军作战参谋的要职。在诺门罕战争中辻政信可谓战争的积极鼓动者和参与者,整个战争期间他始终待在诺门罕战区指挥部,甚至还随机参加了轰炸塔木斯克机场的行动。诺门罕战争失败后,调任中国派遣军继续服役。用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的话来说:“辻政信体力旺盛,精力充沛,言有说服力,动有实行力,是个杰出的人才。”可参加过诺门罕战争的日军下层官兵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辻政信好大喜功、盲目制定《满苏国境纠纷处理纲要》才诱发此次战争,使1.8万名日军葬身异国他乡。. n6 g7 t2 z' T
5 P/ I. X" r5 X$ D+ s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辻政信又策划制定了“马来奇袭作战”计划,1942年2月8日,一举攻下了大英帝国在远东的桥头堡新加坡,令8.5万名英军投降。后来,辻政信下令在新加坡屠杀了4万名华侨(新加坡中学教科书记载),并在缅甸战场粮食短缺之时,让部下生吃英国战俘的人肉(日军片仓源少将战后证实了此事)。连号称“马来之虎”的日本第25军军长山下奉文中将都对辻政信这些行为感到惊讶,认为:”辻之人欲望强烈,奸诈狡猾,是个善于耍小才的人,非国家有用之大才。”
, s7 ~) Z9 U- F$ x' w
4 S. U' O, L+ ~5 s/ \& Z, A/ C 瓜达尔卡纳之战时,辻政信也是主要策划者之一,日本战史认为辻政信应为此役2万多名日军的死负责。(诺门罕和瓜岛之战可谓日本陆军史上败得最惨的两仗,竟都出自于辻政信一人之手,真可谓“大手笔”。)$ n: t+ {6 z5 d1 }0 G0 d8 u y
9 B0 f* Y+ n/ ~' j8 L, P4 Y
日本战败后,辻政信得知其被列为战犯而受通缉时,忙化名“青木宪信”,装成一名日本和尚在泰国和中国躲了三年,并以军事顾问的名义悄悄帮助蒋介石打内战。
) d# Q" {& n) h% ?6 S
8 C& o* F9 M$ _% O1 C 1950年战犯解除通缉后,辻政信返回国内,竟于两年后当选为日本国会议员。6 \% p+ s( F! J) S9 C) x; E
. F2 S; M' P$ J' ]' T 1961年,辻政信以“对东亚进行实态调查”为由(一说是为挖掘日军在战争中隐蔽起来的黄金)去了东南亚,不久在老挝被老挝人民解放军抓获,以“间谍罪”被枪毙。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 W. |/ J3 e8 s5 r0 R W$ b) Y, v+ [; l& X8 m
那个诺门罕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以南60公里处。现在属于诺门罕布日德嘎查(就是诺门罕湖村的意思)。如果把中国版图比作雄鸡的话,诺门罕就在那鸡冠下面凹进去的鸡颈部份。一条叫哈拉哈河的河流自北向南流过,把草原分成东西两部分,河的西面外蒙古是比东面内蒙古高的台地。据说大清的时候有个叫诺门罕的喇嘛住在那里的一个湖边,因此而得了名。那是一片草原,除了游牧民外没有人,直到2001年的调查,这片3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就只有80户人家,共251人。
, Y/ @& e$ d9 R, t, x2 {/ ]关东军主张这地方的内外蒙古边境是沿着哈拉哈河,而外蒙古则主张边境在哈拉哈河以西大约20公里的地方。外蒙古的主张根据是大清划的边界,这条边界从1734年开始到1908年划了好几次,伪满“外交部”和“治安部”在1937年6月找了几个历史学家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这一代调查。调查的结论是无论是从历史文件还是在现场发现的表示边界的“敖包”,都证明外蒙古的主张有理。这份调查报告打印了30份,分别送交外务省,陆军省,参谋本部,关东军和伪满的有关部门。
% C! \. o4 V2 y/ O2 f但关东军不干,关东军的依据是1918年一次大战后出兵西伯利亚时从苏军那儿缴获的一张八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上面标有内外蒙古在这一带的边界是哈里哈河。
7 O. A3 k) i2 t) T/ b* r关东军认为外蒙古是苏联的属国。但是就不去想在台面上苏联终究是第三国,苏联的地图怎么标怎么能在台面上亮出来作为力争的依据呢。更让人想不通的是,地图事件上关东军知道外蒙古是苏联的属国,而要和外蒙古人干架时又忘了这一点了。这有点日本人的天性:凡事只想对自己有利的。
/ G4 ?8 i) a7 J- T5 u D2 d现在对辻政信什么最有利呢?打一仗,立一功,彻底洗刷掉“陆军士官学校阴谋事件”的耻辱。所以1939年4月辻政信在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大将的名义起草下达的一份叫做《满苏国境处理纲要》的文件中赫然写着:“对于国境线不明的地区,防卫司令官要自主认定国境线并将其明示一线部队。。。。。。一旦发生冲突事件,无论兵力多少地域情况如何,一定要取得胜利”。什么意思?所谓“国境线不明的地区”不就是容易发生冲突的地区吗?在这种地区把权力下放给师团长及其以下“防卫司令官”,除了是在有意挑起冲突外没有别的解释,而且还“一定要取得胜利”。0 ]1 B M$ S, B8 I9 w+ b
“诺门罕事件”的时代背景就是这样。
! J7 n! [( a5 R9 w0 y0 G! N1939年5月11日,几十名外蒙骑兵渡过了哈拉哈河,和当地的伪满军队发生了武装冲突。由于寡不敌众,外蒙骑兵退回了哈拉哈河西岸。* l! F# }' X* y- {
第二天,大约有700名左右的外蒙骑兵大举渡河,到了诺门罕附近扎了下来。伪满军不行了,向皇军大哥求援。当时驻扎在海拉尔的是日军第23师团,日本的师团的战斗力如何,看番号便知。1916年当时有一个近卫师团和编号从1到20个的师团,那全是老部队,有战斗力。其他番号的师团都是1938年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建立的,总共有192个,编号最后的是1945年4月编成的第335师团。
& ?" r# Z, N, P0 ]7 y8 P2 S e这个第23师团是1938年4月在熊本开始编,到7月份才遍成的,历史才只有10个月。日军师团分三种:常备师团,特设师团和治安师团,第23师团是日本陆军第一批三联队制师团,就只辖有三个联队,兵员一万二千人。而常备师团的满员兵力是二万五千人,其中60%步兵,余下的为骑兵,炮兵,辎重兵,通讯兵和卫生兵。特设师团顾名思义,是“因为特别需要而增设出来的”,所以和常备师团差的最大就是这个比例。举例说如果常备师团的炮兵力量为100的话,特设师团就只有62,而只能担负维持占领区治安任务的“治安师团”则只剩下44了。
, t1 b K6 q6 r, a O头年7月份,这个第23师团编成后被拉到满洲,可是没房子住。整个师团拆得七零八落地上别人家借住,1938年底才刚到海拉尔。住在别的师团那儿的时候由于没地方,根本演习不起来,最多走走步伐什么的。到了海拉尔了,天寒地冻,入境随俗这帮皇军也就猫了冬。到年初刚开始演习。别说师团单位的演习,就连联队单位的演习都没有进行过,到诺门罕事件为止,最大规模的演习单位是中队(连)。
# U% S7 @% s4 _4 Y6 ]就是这样一只菜鸟师团,还碰上一位不知道自己是菜鸟的师团长小松原道太郎中将。小松原是搞情报出身,做过驻苏武官,后又在参谋本部从事对苏谍报,当过哈尔滨特务机关长,他认自认全是“陆军第一苏联通”,这次是第一次外放到野战部队当主官。* a% a1 A7 k9 y2 F
可是这个“第一苏联通”,居然没想到蒙军后面肯定有苏军,派了骑兵联队长东八百藏中佐带了一个轻装甲车中队(连)和一个骑兵中队加上伪满兴安骑兵第八团的一部分共六百多人5月13日从海拉尔出发去了诺门罕。这时在海拉尔的第二飞行集团(原来叫关东军飞行集团)也不甘落后,出动了轻轰炸机对蒙军进行轰炸,所以当东支队赶到诺门罕时,外蒙军已经撤到了哈拉哈河以西去了。1 ^& E2 F& [4 m( ~
东八百藏以为完成了任务,留下伪满骑兵看守,自己带着日军于15日回到了海拉尔。
2 C* W. d" j) X4 j& R可是跟着来的报告是:“外蒙骑兵又过了河,把伪满军轰跑了。”废话,那是人家的地方,人家可不还得来嘛,但小松原中将不这样认为。现实情况怎么样与他无关,与他有关的是那个《满苏国境处理纲要》中的“一定要取得胜利”这句话。9 [. b1 T- g0 \: t8 h0 l
大凡在一个方面做顺了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己什么都行的错觉。这位被尊为“陆军第一苏联通”的小松原中将就是这样,头一次到野战部队,想建个奇功。听辻参谋说他亲自坐飞机越境侦查过,那外蒙古军就只有400人。根据辻参谋的计算公式是皇军士兵以一当十,就只要一个中队(连)就够了。但这位小松原中将还算谨慎,派了第64联队(团)再加五个中队(连)在联队长山县武光大佐的带领下,跟着辻参谋就出了发,于1939年5月21日下达了攻击命令。
, d* A% g, n$ p* y应该说当时关东军航空集团飞行员的素质不错,但是和日本人的其他方面一样,这个“飞行员素质不错”也有一个漏洞。战斗机轰炸机的飞行员素质确实不错,这点在以后的实战中能够得到证明,但是日军一直轻视情报,这点在飞行员的配备上也一样,侦察机飞行员的素质是飞行员中最差的,后来就知道了,侦察机得来的情报可信率几乎为零。当时日军面对的外蒙古军是一个步兵师,一个坦克旅外加一个机枪营,而不是400人。
5 d3 U* C$ D U/ Z% Y3 l而日军出动的全部兵力是两千零八十二人,装甲车辆一辆没有。就这两千人还兵分两路,一路是上次的东中佐带了两百人从阿木古郎宝力格出发沿哈拉哈河南下抄外蒙军的后路,山县大佐带主力沿东西走向的胡鲁斯台河(哈拉哈河的一条支流)自东向西进攻,最后把外蒙军消灭在日本人叫“河又”的两河交汇处。
0 G" F4 q+ R, X# x先不说这个不知己不知彼的杜撰作战方案有多荒唐,陆军大学校26期毕业的皇军精英山县大佐就连这个计划都不会执行。他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在宽达25公里的战线上分散开来,说是不让外蒙军又溜了。就这样自己带的大概一千人走着走着又有一个大队(营)走没了,因为草原上没有明显的地标,那个第三大队走到几乎10公里以外去了。, B: g( Q6 c9 ], J) E
2 v7 Z* p8 q* N6 B" T#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