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18 14: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求步兵后退的理由是皇军炮兵打起炮来没个准头,步兵不后退保不准炮要打到步兵头上。不管这个命令是怎么荒唐,步兵也只能服从。因为“皇军”是天皇的军队,应该听天皇的命令,而上官是天皇的代言人,上官的命令就是天皇的命令,岂能不服从?所以日本军队里是没有“抗命”这一说的。当然这是现在,后来就有了,英帕尔作战里面就有了师团单位的抗命行为。
# C# A e* B( B8 t8 i8 o0 X' ~2 [ r3 H' ^
1 G8 B9 c J) E6 J* I& P6 I步兵退了回来,当然苏蒙联军也跟着又回来了,这边炮兵也做好了准备,7月23日早上6点半以后在苏军炮兵的例行炮击以后,先由航空兵对苏军炮兵阵地进行轰炸以后日本重炮兵开始炮击了。3 Q7 [. A- M+ X9 u9 F6 z
8 d4 C( s* I [0 t8 i/ u' k8 \& A+ h- c) e o: f V
炮击的效果怎么样?当时日军驻诺门罕的炮兵分为两个炮兵群,第一炮兵群由三个重炮兵联队组成,其余火炮归第二炮兵群。我们来看看第一炮兵群指挥官,后任诺门罕炮兵团长畑勇三郎少将的纪录吧:9 H) k0 _6 I# L! z2 P: S, _
8 k% b+ @- M, N# p* h
+ n1 }4 w' u! j8 w7 F& X$ M
“殷殷炮声惊天动地,震撼着蒙北沙漠。第一线的步兵们,看见盼望已久的威力重炮兵的连续隆隆齐射和敌军阵地上升起的滚滚尘烟,不由得欢腾雀跃,拍手叫好。; h( C, p% j3 ]) }$ P
" G6 I2 K. d" \/ w% Z
% m9 U7 d: |2 t; T5 R9 h- `
炮兵首先进行了大约三十分钟的效力准备射击。目的达成后,八点开始效力射击,经过预定的两小时以后还认为(效果)不理想,又追加了一小时。
: u+ [2 `) C' Y# b b0 Y( N
+ ^$ g. u' {) W6 c$ k, ?" y. ?
, x1 M# f( k" ?4 Q2 i6 w! Y: n终于对敌炮兵的战果呈露了出来,敌炮兵被我压倒,沉默了下来。11点开始步兵勇跃地进击。炮兵主力在压倒震骇步兵面前的敌人阵地的同时,继续保持对仍在喘息的敌炮兵阵地的强压,帮助步兵能够一意专心地进攻。
9 R8 f7 q6 R0 ?3 \5 q9 N0 ?7 ^/ n! b5 u" H' \- k7 S3 `; a! c
; N; M( J. e* p* D4 K( E3 q' ^0 z敌人炮兵阵地在我集中强大火力的攻击下,人员作鸟兽散,停止了射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又复活了火力,或者观察到从其他阵地开始射击。! j: b5 s+ m$ v) V
8 s0 U/ {$ q2 C* M* a2 V3 H3 e; @" l8 L" O7 `: k0 b
但是敌人的十五加农炮部队完全没有转移阵地,而且从一直在连续射击上看,可以做出这种缺乏移动性的火炮肯定被十分坚固的共事所掩护了起来。”
. h+ I& m Y. } ]' N* ]! R4 u( q0 ]4 e
' c+ K( y/ h$ h& x2 ?
扣掉一开始的吹嘘就可以看出,动用了精锐重炮部队进行的所谓“新战法”,完全没有任何效果。6 A3 E+ ?* f; v t7 ]
% \# c r; v4 P, K! i
4 N% B1 [+ j, l" r, F7 g. A1 t2 B这三个小时是皇军打得最奢侈的了。一下子把所有五个基数大约一万发的炮弹全打掉了,从此开始又没米下锅了。辻政信回忆说:“步兵的欢呼声未落,敌人炮兵的还击开始了,我们打了一万发,敌人那天还了我们三万发,步兵刚刚开始进击,就遭到了从未有过了猛烈炮击。”
: U$ ?% D7 `$ l3 C9 g7 C; t, r! j/ N! `' f, m5 s* Z. j
( l% g9 N4 X; k
第64联队第三大队长金井塚勇吉少佐的手记是这样记载的:“敌军炮兵的有效射程在三万米左右,能够从哈拉哈河左岸地区向我炮兵阵地进行有效射击。而我炮兵的射程只有一万五千米左右,炮弹无法命中敌炮兵阵地,在中间就掉了下来。所以用望远镜很清楚地可以看到敌人炮兵阵地上炮兵在操炮时甚至光着膀子,没有任何掩护。
; F! K! e! \5 C% {
- Z, O# u; {- i6 k& k5 t
/ [ A4 H k0 P( V敌人弹药十分丰富,能够密集地破坏战线,使我军炮火沉默之后破坏我军步兵阵地再出动装甲部队陷我军于形同全裸之境地。7 m8 o( F6 l# q# g' ~$ s
- q3 i+ H* n; q3 g2 B
8 z2 I" R; O5 Z, o( L* \我炮兵有效射程如能与敌匹敌,弹药丰富,绝不会输于敌军。但是我军炮兵无法继续补充补给,除第一天一万发之外,每天每门就只有15发的弹药。”, w% i! N; w E$ q4 [5 s: u+ C
' C9 [7 N. w9 ~! V2 ^9 r
' b; f+ B6 u# R4 ~) N1 u金井塚身边每天有几个名为“直协炮兵队”的炮兵军官来联络步炮协同作战,早上九点钟来上班,下午三点钟回去。让他们加加班也不干。一天,金井指着正在换防的苏军装甲部队对炮兵军官说:“现在是好时机,请你们帮帮忙。”
$ h1 S' \# W. H' x u
! g9 W, J$ W0 J" X1 g0 a) Y9 B5 B$ H8 [) J2 k7 K+ w) V
回答是:“今天的炮弹全打完了。”; G# j! k' q! O
a/ y3 h7 u& b3 f% ?, m
% ~( B E& v# _. }% f除了火炮的性能质量之外,航空兵的对于苏军炮兵阵地的侦察和观测的可靠性根本就不能指望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侦察机的飞行员质量本来就很可疑,再加上现在连这些可疑的飞行员都快没有了,整个第二飞行集团都快没有了。
4 i7 f' |& g! |0 i# j
6 }. [4 i- |, S3 ~% U! s
; _8 [; |8 E& h) \4 e3 L诺门罕战役中是关东军首先使用航空兵力的。早在5月13日第二飞行集团就从海拉尔起飞轰炸了哈拉哈河东岸的外蒙古军队,后来又轰炸了外蒙古的达姆斯克空军基地,战果都不错。$ m4 t1 H7 q. Q+ e
$ B" x1 N3 o E
5 x. B) J7 ?5 T! T和装甲部队一样,日本陆军对航空兵力的态度也很奇怪。1932年6月6日才成立关东军飞行队。可是1931年10月8日下午1点40分关东军就以12架轰炸机轰炸过锦州这是怎么回事?有不少人以为那就是“关东军飞行队”干的,其实不是。这12架飞机里面是八八式侦察机六架,石原莞尔中佐亲自乘坐的一架客机和五架20天前“爱国将军”张学良刚刚送给关东军的轰炸机。关东军仅仅扔了75颗25公斤的炸弹,就把张爱国少帅学良将军吓得拉了一裤裆,连滚带爬地逃进了关内。0 A1 r. n4 o0 F# c8 j
7 B# e- ?+ ^9 z1 K6 W ~
$ ], K9 {( G& F/ B, P( Q! Y
关东军航空兵的诞生和成长壮大,充满了“爱国将军”张少帅的滴滴心血。以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在1935年12月2日“关东军飞行队”改称“关东军飞行集团”,接着从1937年8月2日开始又改称“第二飞行集团”,后来从1942年4月15日开始改为第二飞行师团。) \& x, Z7 f% B3 v5 k: W( u; G% s
# u0 S& s# H) f& I; m# ^7 E$ d# p( ]( A8 T* u# p# Y
“第一飞行集团”一个多月以前的1939年6月1日才刚刚成立,所以当时的第二飞行集团是日本陆军仅有的飞行集团,集团长仪峨彻二中将,下属119架作战飞机。面对苏联航空兵的151架战斗机和116架轰炸机。
, z4 }3 }( ~& [3 h; U; P. U8 l# [9 O2 U2 ~3 c1 D+ G
) S- {% k3 T, B2 T
和装甲兵炮兵一样,关东军的航空兵也处于数量上的绝对劣势。但和装甲兵炮兵不同的是关东军的航空兵处于质量上的绝对优势,无论是飞机的质量还是飞行员的训练质量。开战初期,关东军航空兵是连战皆胜。空袭达姆斯克基地是如此,空战也还是如此。6 z9 [) b) C6 r& m' c
9 m9 C/ j( |& x- l( G9 V
+ @8 h/ j) @* t但是和粗鲁蛮硬的外表相反,老毛子的战略战术其实非常柔软。初战的失败立即引起了苏军统帅部的高度重视,从莫斯科派来了48名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鸟飞行员和机械师分析原因,指导改进,参加作战。老鸟们找出了菜鸟们的主要问题是经验不足,长机和僚机不能配合,基本上是单独行动。而单独行动时单翼的I-16比日本的97式速度快但是回旋性能不好,而双翼的I-15回旋性能好但速度太慢,于是提出了I-15和I-16配合的作战方案。
6 Q7 p2 Y+ C; t. ]' J- a, H, r, |2 j9 e5 @/ _/ n5 T& Z! B+ h3 {
( ^2 o; e7 A5 B+ c: G
关东军航空兵除了拥有数量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补充数量。日本军队在二次大战时期的军工生产方面始终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始终不能在可以控制质量的条件下进行大批量生产。要么干脆生产不出来;要么生产的东西不错,但无法大量生产,零式战斗机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们不知道质量控制的意思是保持质量的稳定,而不是仅仅追求精雕细作。9 u; ~0 F3 U! g+ G/ W& R: l8 ?
( _" P; K* O5 J" t6 N) C0 l3 p
: t8 d' ^, P. ~- U1 ^3 W
飞机是这样,飞行员也是这样。关东军确实拥有一批技术高超的老鸟飞行员,但是俗话说:“众手打死老师傅”,关东军的飞行员技术再好,架不住连续出击带来的疲劳,因此从6月22日以后日苏的空中优势逐渐就翻转了过来。( ~' V# E# l( n3 O, G" }4 W) u
+ l/ |; Q& ?; H( b
, Y2 [. b; |/ j( s$ D+ Z# O9 D. _更加重要的是,关东军航空兵在作战指导哲学上的落后。 |
|